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的唯物史观。
先秦的儒家为统治者统治万民,同时也为万民监督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君权并不是很大。
到汉朝,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引入儒家,提出君权神授,但是这里的神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概念,它是一种意志所在,为限制君权,他又提出天人感应。
自汉朝起,人们的思想不再是从更高的位置研究儒学,而是研究儒家经典,对经义进行注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融进道教的部分思想,那时候的儒生放荡不羁,洒脱风流,大有儒学为神,道教为行的形象。
隋唐时期,儒学又融合了佛学在里面。
到了宋代,周敦颐开始用八卦研究宇宙存在,他收了两个弟子,程颢,程颐兄弟,结果两人分别开了理学和心学的宗,而后朱熹和陆象山分别吸收了并发扬了他们,直到王阳明出现,将心学发展到极致。
心学是反朱熹的,同时似乎也动摇了理学的绝对统治地位,这种思想有民主的气氛在里面,后来也为民国的思想家所用,日本明治维新也得到其启发。
朱熹认为世间万物皆由理构成,理作为唯一的元素,是客观存在的,理的不同存在形式,组合,排列形成了世间万物。
在政治哲学上,他认为礼就是真理所在,而人的欲望是可怕的,没有欲望是会对社会有用,故必须禁欲。
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他的思想深得封建统治者的亲睐,于是得到很好的发展。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
世界由心构成,人类未出现之前世界由自然的意志构成,当人类产生之后,社会由人的意志构成。
既然是人的意志,那么就不存在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个别的,特殊的真理。
而真理亦不过在心中,礼也是人的意志的现实表现,至于人欲,是不可回避的真实存在,就应该顺从心的意念而为之,只要其行为没有达到触犯宇宙之心意,那欲便是允许的。
再者,人无欲,如何活,食欲难道不是欲吗?违逆人的正常欲望,和违背天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开心,有的人总是怨愤,因为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环境,两人的心意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颠倒了人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才会一身伤。
同样,别人的心意又怎么可能揣测,有的人表里不如一,虚伪,可是行为却让你觉得他是诚实的人。
人心和外在就行镜面的反射一样,大多数情况反射的是形同的,但是会因为受到空气甚至其他的原因扭曲了反射介质,发生变异,所以外物并不都可信,唯有心,才是真实的所在。
心学,无疑是受到禅宗的影响,譬如他要人静坐静思,心如止水方能处变不惊,所以,心学对个人内部修心极为重要,它再现了人作为小宇宙,其意志的力量非同小可,任何小觑人心的力量的人,都将受到惩罚,心的修行亦是觉得一个人境界高低的关键所在。
知行合一是他的另一重要理论,很多人总是将知和行分开来讨论,认为他们是不相干的存在。
而阳明指处,知行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知是心意的指导,行是外在的对心的反映,两者不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而是并存的,知时有行,行中有知,故曰,知行合一。
后世孙文曾就此提出知行的理论,并提出知难行易,指出思想的重要性。
良知之说源于心中,王认为良知是一种标准,人存在的标准,亦是评价人高低,好坏的标准。
他指出控制人容易,但控制人心就很难,主张对人的道德教化应该以控制人的心性,已达到统治秩序的长治久安,在他的施政实践中,都始终贯彻着道德教化,道德统治,心理控制的痕迹在里面。
王的门人和后人没能将心学发扬光大,相反,后期,随心所欲越发严重,于是后世很多人便抨击其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大多都反对王学。
但是,王朝更替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我们不能牵强附会,不管如何,王学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即使今天,研究王学依旧是一大学术潮流,遗憾的是这位中国的圣人,国人对其的研究却远逊于海外学者。
总而言之,阳明的心学重人的意志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从个人的角度,他便要人有一种宇宙精神,即所谓的心即理也。
对社会,他希望重视思想教育,道德教化,而不是一味的****,严控。
阳明是一位强调个人,以人为本的中国极其有作为的文人。
;
~~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