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书屋

第三节 初识王守仁(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的唯物史观。

先秦的儒家为统治者统治万民,同时也为万民监督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君权并不是很大。

到汉朝,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引入儒家,提出君权神授,但是这里的神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概念,它是一种意志所在,为限制君权,他又提出天人感应。

自汉朝起,人们的思想不再是从更高的位置研究儒学,而是研究儒家经典,对经义进行注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融进道教的部分思想,那时候的儒生放荡不羁,洒脱风流,大有儒学为神,道教为行的形象。

隋唐时期,儒学又融合了佛学在里面。

到了宋代,周敦颐开始用八卦研究宇宙存在,他收了两个弟子,程颢,程颐兄弟,结果两人分别开了理学和心学的宗,而后朱熹和陆象山分别吸收了并发扬了他们,直到王阳明出现,将心学发展到极致。

心学是反朱熹的,同时似乎也动摇了理学的绝对统治地位,这种思想有民主的气氛在里面,后来也为民国的思想家所用,日本明治维新也得到其启发。

朱熹认为世间万物皆由理构成,理作为唯一的元素,是客观存在的,理的不同存在形式,组合,排列形成了世间万物。

在政治哲学上,他认为礼就是真理所在,而人的欲望是可怕的,没有欲望是会对社会有用,故必须禁欲。

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他的思想深得封建统治者的亲睐,于是得到很好的发展。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

世界由心构成,人类未出现之前世界由自然的意志构成,当人类产生之后,社会由人的意志构成。

既然是人的意志,那么就不存在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个别的,特殊的真理。

而真理亦不过在心中,礼也是人的意志的现实表现,至于人欲,是不可回避的真实存在,就应该顺从心的意念而为之,只要其行为没有达到触犯宇宙之心意,那欲便是允许的。

再者,人无欲,如何活,食欲难道不是欲吗?违逆人的正常欲望,和违背天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开心,有的人总是怨愤,因为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环境,两人的心意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颠倒了人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才会一身伤。

同样,别人的心意又怎么可能揣测,有的人表里不如一,虚伪,可是行为却让你觉得他是诚实的人。

人心和外在就行镜面的反射一样,大多数情况反射的是形同的,但是会因为受到空气甚至其他的原因扭曲了反射介质,发生变异,所以外物并不都可信,唯有心,才是真实的所在。

心学,无疑是受到禅宗的影响,譬如他要人静坐静思,心如止水方能处变不惊,所以,心学对个人内部修心极为重要,它再现了人作为小宇宙,其意志的力量非同小可,任何小觑人心的力量的人,都将受到惩罚,心的修行亦是觉得一个人境界高低的关键所在。

知行合一是他的另一重要理论,很多人总是将知和行分开来讨论,认为他们是不相干的存在。

而阳明指处,知行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知是心意的指导,行是外在的对心的反映,两者不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而是并存的,知时有行,行中有知,故曰,知行合一。

后世孙文曾就此提出知行的理论,并提出知难行易,指出思想的重要性。

良知之说源于心中,王认为良知是一种标准,人存在的标准,亦是评价人高低,好坏的标准。

他指出控制人容易,但控制人心就很难,主张对人的道德教化应该以控制人的心性,已达到统治秩序的长治久安,在他的施政实践中,都始终贯彻着道德教化,道德统治,心理控制的痕迹在里面。

王的门人和后人没能将心学发扬光大,相反,后期,随心所欲越发严重,于是后世很多人便抨击其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大多都反对王学。

但是,王朝更替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我们不能牵强附会,不管如何,王学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即使今天,研究王学依旧是一大学术潮流,遗憾的是这位中国的圣人,国人对其的研究却远逊于海外学者。

总而言之,阳明的心学重人的意志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从个人的角度,他便要人有一种宇宙精神,即所谓的心即理也。

对社会,他希望重视思想教育,道德教化,而不是一味的****,严控。

阳明是一位强调个人,以人为本的中国极其有作为的文人。

;

~~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极品捉妖系统抢救大明朝侯门嫡女,相公宠上瘾当反派绑定了女主系统NBA禁区推土机影后重生:厉先生撩妻成瘾韶光艳豪门拖油瓶,我靠画符爆红全网武林店小二懒妻教育得当,三胞胎有事就喊爹师妹疯癫一笑,对方生死难料玄学大佬只想当咸鱼神农别闹绝色占卜师:爷,你挺住!快穿之路人不炮灰乱世情歌:农门女将三国之天下无双九龙吞珠我当大圣姐姐这些日子,操碎了心美好生活从六零年代开始事业脑咸鱼在八零绝世保安是他唯一的光太古神王我的狗狗公司闻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