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
也就是说,李膺的风清冽强劲(谡谡),嵇康却是慢慢吹上去的。
这样的松下风,显然更有一种飘逸潇洒甚至自由散漫的神韵。
实际上,这也是东汉与魏晋的区别,即东汉更重道德而魏晋更重审美。
而且,审美的前提是“丘壑独存”
。
难怪一个人优秀漂亮,就叫“长松下当有清风”
;也难怪人们对山涛的观感有如“登山临下”
,但觉“幽然深远”
。
这可真是活得漂亮。
没错,漂亮得就像大自然。
魏晋名士对自然界的热爱,确实超过了前人。
简文帝那一句“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道尽了他们的心曲。
他们不但以清风明月、春柳劲松来品评人物,更亲自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并从中体验到难以言表的愉悦。
比如顾恺之和王献之。
顾恺之是画家,王献之是书法家,但他们最喜欢的都是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带的山山水水。
顾恺之的描述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的说法则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两位都是艺术家,感受当然敏锐,不过这种感受能力却未必没有普遍性。
有一位僧人从建康回会稽路过吴中遇到下雪,事后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便同样富有诗意:郊邑还在纷纷扬扬,山林却是一片洁白。
对于这样的文字,任何解释都会显得多余。
要说的仅仅是: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之前《诗经》和《楚辞》对风景的描写。
在那里,自然和自然现象只不过是人物或故事的背景。
在这里,却是独立和纯粹的审美对象。
同样,魏晋人眼中的自然界,也不再是孔夫子那里的道德象征、董仲舒那里的政治筹码。
它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可以观赏和品评,只不过也许更漂亮。
天人依然合一,然而意味不同。
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转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道德和政治的一变而为审美的,由此产生的文明成果则是山水画和山水诗。
尽管它们要到隋唐以后才蔚为大观,但东晋却无疑在观念上开启了先河。
转变并不奇怪,因为魏晋是一个唯美的时代,而最漂亮的活法则莫过于自然。
事实上魏晋人热爱自然界,就因为它自然。
自然在汉语中,原本就是“天然如此,无须人为”
的意思。
能做到这一点的,则非自然界莫属。
所以日本人用“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