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这实在是一个反常的现象。
究其症结,问题出在人才建构上——太祖在世的时候,为廓清寰宇、削除叛党而大兴诏狱,先后办理过“空印”
、“胡惟庸”
、“郭桓”
、“蓝玉”
四大案,连坐不下十五万人,其中固有罪当处斩者,然而由于执行官的公报私仇,还有部分小人的恶言诬陷,无辜受牵连者实难计数。
野史所言:“元功宿将,因此四狱,相继尽矣”
,其实非虚。
朝庭自此人才调零。
倒是那坐镇北平的燕王,借御边之名、藩王之权,招募壮丁,结纳流寇,修整武备,特训骑兵,麾下聚集不少英才能人,诸如姚广孝、朱能、华天弃等,虽则无德,其机谋算计却远胜于我朝文德之士。
然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我朝皇帝仁明孝友,登基以来,纠错平反、轻谣减赋、宽政爱民,德被苍生,深得百姓爱戴。
出外募兵的诸大臣又贤能有信,不久之后,浩荡归来,倾全国之力,不信不能一举荡平这股乱军。
所以我们固守京城,以待援兵,实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如若弃此就他,离京而去,则必根本动摇,定会人心大失。
那么只怕我等从此将千里逃亡,无有终日了。
【@#爱奇文学<ahref="
x.""
target="
_blank"
>x."target="_blank">
x.<a>"
target="
_blank"
>x.<a>~¥免费阅读】
方孝孺这话可谓直指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之过,又挑明了战争的利害关键所在。
一言中的,也一言震住了全场。
他的大胆与精细使得全场鸦雀无声。
有意迎降和主张将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绑缚送交敌营的,本来就心虚,自不敢多言;主张退避的,恐怕真个被方孝孺料中——千里逃亡,无有终日,自不敢多言;那些不表意见的人,多是力主削藩,但由于战事失利,祸及京师,怕皇帝降罪,自也都不敢多言。
全场里就只有方孝孺的声音。
建文帝知道,自己只好、也只能听从——国事如此,唯直臣可倚了。
幸好刑部尚书暴昭此时站出来,声明支持方孝孺的意见,那些一时之间持观望态度的大臣这才忙不迭的随声附和。
主张既定,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城外未曾逃走的居民迁入,坚壁清野,不让叛军在附近找到粮食、抓到壮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