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其次就是封城,选派将领,调出五都督府衙的军队分守京都九门,全城戒严,不准闲杂人等出入城门,以免叛军探子混入刺探虚实或内贼与外匪互通消息,里应外合。
这其中,以面北的金川门、中华门、康顺门最据要冲,直撄叛军兵锋。
须得选派最重要的将领据守。
时在京中,能征善战、立有显赫战功的不过二人。
一是长兴侯耿炳文
,此人早年随太祖攻打陈友谅,前后数十战,无一败迹,堪称元功宿将中的硕果仅存。
在燕军初叛时曾被拜为平燕大将军,领十三万南军与叛军战于真定,不幸初战失利,只能退守,不能冲锋。
建文帝急于削藩安天下,闻其战而无功,非常不满,便将他召回京师,以颇负虚名的李景隆替之,结果李景隆带领号称百万的大军,轻急冒进,竟被朱棣不足十万的燕军全面击溃。
建文帝这时才认识到耿炳文稳实作战策略的重要。
所以,建文帝便选派他去镇守中华门。
另一个是盛庸,他本是济南道上的一个布政使,因为组织义勇,联合地方卫所军人,成功的打败了进犯山东的燕军,所以继李景隆之后被拜为平燕大将军。
盛庸拜将后,取得了东昌战役的胜利。
然而毕竟南军主力已在李景隆指挥的郑村坝、白沟河两大战役中损失殆尽。
盛庸虽贤,精于战事,但朝庭一时之间兵微将寡,他又能奈何呢!
所以,当听闻敌军绕道山东,直捣京师,已经连续攻破几个江北重镇时,建文帝便将之从济南急召回京,商量应对之策。
此时形势所需,便选派他去镇守康顺门。
中华、康顺二门有重将把关,不怕敌军进攻,可是金川门呢?有谁能胜任这镇守之职呢?建文帝思之再三,实在想不出京中还有谁能像耿、盛二将军一样精于战事,军功显著。
没办法,他最后只能征询于专管军籍、军政的都督府,没想到等了半天,五大都督府的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竟荐不出一个将军来。
最后还是左都督府的都督徐增寿吞吞吐吐、勉勉强强的荐出一个名字来。
一听他报的这个名字,建文帝就气不打一处来,为何?原来,徐增寿举荐的竟是败绩累累、声名狼籍的国公李景隆。
要知道,大明百万南军,便是被这位曹国公带垮的,建文帝自觉没有将之削爵处斩已经是仁之义尽了,没想到,竟还有人敢在此时、竟在此时举荐这个人。
鉴于这个推荐荒唐至谬,建文帝当然不会一笑而过,他一定要问出个子丑壬卯来。
徐增寿给出的回答却让他大为一怔。
徐增寿是这样说的——“曹国公自拜平燕将军以来,屡有败绩,这确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放眼今时今地,论资历,他在洪武二十四年曾与凉国公、魏国公一起出镇陕西,抵御元蒙余孽,功勋卓著。
洪武二十七年,又被拜为平羌大将军,出师甘肃,胜战而归。
在当朝之中,确实无人能比。
论才能,他自小便得大将李文忠大人的教诲,精通兵法、熟悉战阵。
论气势,他以一国之将,屡败于叛军,心中哀愤,自被召回京后,便闭门思过,深以反省,发奋图强,总思有朝一日能报仇雪耻。
这诚是哀兵可用啊!
皇上。
臣经过慎重考虑,觉得
镇守金川门的人选,此人最合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