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他以一己之力,击退了美军40多次进攻,歼敌280余人,被美军称为“生死判官”
!
这听起来有点像神剧里的桥段,但却出现在现实中,而且发生在朝鲜战场上。
就连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在后来的回忆中都透露着震惊,他说,这个中国士兵简直不是人,实在太可怕了。
这个范弗利特口中“可怕”
的人,正是19岁的胡修道。
胡修道,1931年出生于四川金堂(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
当时的环境极其恶劣,家里穷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更残酷的是,他6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亲带着他的兄妹6个度日。
家里唯一的一点地,面积小得连粪桶都放不稳。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没念几天书就扛起扁担,给地主家干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跟随乡亲们一起到广汉机场干活。
本来说是帮忙修工事,结果却成了被迫劳动,动作稍微慢点就要挨打,当时工地上的监工是美国人,下手特别狠辣,甚至当场就打死了两个工人。
当时胡修道才十几岁,亲眼看着这些事发生。
1951年,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征召刚刚开始,胡修道第一个就报了名。
他的想法很简单:“不就打美国人吗?我去!”
临走前,他只跟母亲打了个招呼,老人家抹着泪叮嘱:“幺儿,听话,平安回来!”
胡修道被分配到12军31师91团5连。
刚到部队没多久,12军就被拉到了朝鲜战场。
在朝鲜1986年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连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都无迹可寻,而一座海拔不过597.9米的小高地却被特意标出,因为那里,叫做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就在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居住的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小高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
之间发生过一场举世闻名的战斗——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阵地对敌我双方来说,是必须争夺的战略要地,当时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利特亲自上阵指挥。
为了改善金化以北防线的情况,美军司令范弗利特采用了摊牌行动,决定以炮火压制的方式,夺取上甘岭及其附近高地。
从一开始的“联合国军”
冲锋猛攻,志愿军顽强坚守,到双方不断向战场上叠加兵力和重武器,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变得前所罕见,炮兵火力密集程度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
1952年10月14日,300门火炮对准了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两座高地,同时美军还出动了27辆强劲的坦克和40架轰炸机。
随着一声令下,美军开始了近乎疯狂的炮击,铺天盖地的炮火把整个山头都削低了两米,尽管志愿军们躲在坑道内,还是免不了被强烈的冲击波震伤。
炮火密度达到每秒6发,远超二战时期的最高水平,整座山成了尸山火海、人间地狱。
到了11月,美军仍然没有停止进攻,5日,美军对着597.9高地发动了整场战役中最猛烈的一次进攻。
战斗正式开始后,得益于高地天然的地理优势,597.9高地由两条“V”
字形山脉组成,所以志愿军提前在东北和西北两边的山梁上布置了12个阵地,用0~11分别署名。
1952年11月1日,作为预备队的志愿军第12军第91团投入上甘岭597.9高地的战斗。
11月5日,胡修道和藤士生在班长李峰的带领下共同坚守其中的3号阵地。
当时作战的主要方针是这样的:因为美军拥有空中火力支援,能够集结大规模力量进行无差别打击,所以我军就采取分散作战的方式,减少单位战场士兵数量,依靠阵地轮番作战。
正因如此,面对敌军派遣而来的15个营的兵力,579.9高地志愿军,也只驻守了一个连。
时年胡修道只有19岁,参军不到一年就奔赴了战场,这是他第一次真枪实弹地作战,既紧张又激动。
胡修道后来回忆起那次作战,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自己所在战斗班班长李峰的脸庞,当时班长问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胡,你怕不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