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宁凝如法炮制,又舀了三碗汤,自己和萧家母子各一碗。
几人就在院中暖呼呼地喝完了一大碗热汤,萧延朗甚至将里面的白萝卜片儿都吃了个精光。
“这汤可真是汤味醇厚,鲜而不腻啊!”
萧母吃过多少山珍海味,此刻却只觉得这碗骨汤实在是平生未见的美味。
宁凝倒是有自知之明,自己的厨艺确实算是还可以,但也没有那么夸张,只是萧家母子多久都没吃过饱饭了,这一碗骨汤才会让他们如此惊叹。
嘱咐萧延朗将汤碗洗干净后,宁凝再次将骨汤倒入另一边的铁锅内,加大火煮沸后,将五十个馄饨一气儿全都下入锅内,煮了三滚后起锅,同样用葱花和盐巴铺在碗底,热汤就着玲珑圆润的馄饨一起倒入碗中。
透过薄如蝉翼的皮可以看到里面的肉馅,蒸腾的热气带着肉香,萧延昭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夹起一枚馄饨,放在嘴边吹了吹,轻轻咬下一口,那馄饨馅儿的肉香味儿与馄饨皮的爽滑口感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鲜美的骨汤,实在是妙不可言!
他顾不上说话,狼吞虎咽地将一碗馄饨吃了个精光,连汤都喝的干干净净。
院内其他几人也是如此,萧家母子三人流放至今,终于吃上了一口热乎的饭,萧母的眼泪都快留下来了,一时间院内除了吸溜吸溜的吃饭声,竟没有一丝别的声响。
******
吃完午饭后,萧母主动承担起收拾锅碗的任务。
宁凝也不与她客气,打听到村子里就有一家张姓兄弟擅长盘灶,简单拾掇后忙揣着银子寻了过去,时间不等人,入了秋后随时可能骤然降温,这土炕和灶台还是越早弄越好。
张家兄弟就住在村子东边,因为本就会做泥瓦匠的活儿,因此张家的房子盖得颇大气,青砖石瓦的房子看着很是敞亮,宁凝眼馋了半天,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搞钱,以后也给自己盖个小别墅住住。
她将来意对张家兄弟说明,俩兄弟倒也没推辞,只是盘灶好说,这盘炕,他们实在不知道要怎么弄。
老大张山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因为风吹日晒,面庞红黑,一脸难色地说:“这个土炕,我们真没听说过,具体要怎么弄呢?”
原来火炕虽然很早就兴起,但是一般是东北那边用的比较多,底张村这里靠近西北边境,普通人冬天主要靠皮毛和火炉取暖,火炕的技术还没有传过来。
宁凝作为一个现代工科狗,怎么盘炕倒是知道的很详细,于是借来张家的草纸,仔细将细节图绘制出来,并认真讲给两兄弟听。
土炕在现代的制作方法自然有很多,最好是用红砖垒起来,但是这里确实条件不允许,何况宁凝的资金也不够,就只能先做最简易的黄泥土炕了。
土炕一般分为三层,在地上先要用土、沙等先垫高到炕高的一半,这叫夯层,然后用砖砌成“己”
字形的烟道,这叫炕洞。
也可以先砌烟道再用土在其中填起来,这样更结实,炕面不易下沉。
炕与烟囱的接口处也一定要有。
然后用砖横向码满炕面,用沙泥抹平即可。
这活儿说明白原理后难度不大,张家兄弟听了讲解,很快便领悟了,只是宁凝不知这黄泥和泥石板要去哪里寻来。
张海笑着说:“黄泥我兄弟二人知道在哪里挖,泥石板我家里还有些存货,尽够了。”
宁凝一听大喜,连忙道谢。
村里人互相帮忙,不用经过牙行抽成,于是两边约定每人一日二百文工钱并管一顿午饭,材料费则是三百文。
说干就干,张家兄弟问明了萧家的地址,就让宁凝先回去,他们俩去河道那里挖黄泥,随后就到。
这花费比宁凝预期的少多了,她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萧家,和萧母商量,先盘东边和中间房子的土炕吧,今晚一家五口就都先在西边那间屋子凑合一晚。
总归萧家也没啥值钱的家什,那几张木床和木柜子在院里放一两天也不打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