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他的好心态保持到了二月初九考试当天,拿到卷子之后,顿时又上了个台阶——第一道四书题是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
。
他主持讲学会时,正好有学生问过如何在“喜怒哀乐之未发”
时察自己心中生出的人欲,以持敬修心,克守天理。
大会之后,他就把会上学生不懂得多的题目都拿去做了模拟题,师兄还帮他修改润色过。
这回考试开门就撞题,不光是能省许多写文的功夫,更是个难得的开门红,预示他接下来的题目都能顺顺利利地写好!
宋时满心自信,翻开第二道题,却是《论语》中出名到后世人人皆知的“非礼勿视”
四句。
这四句讲的是“克己复礼”
之意。
礼即理也,深究其本质又是天理人欲之辨,这道题的头绪已经出来了,也一样好写。
而第三题则是孟子·尽心下的“由孔子而来”
一节,是孟子人忧心圣道难以传承的感叹。
这篇倒不用答心性、修身之类玄远的内容,就循着孟子继承先圣道统的精神,自己也拿出些志气,写写他们这些读书人该如何用心求知,承前启后,传承儒家道统。
这三道题在他看来都不甚难,五经题反而要斟酌一下如何投考官的喜好,耗费的时间更长。
他索性先不多往后看,趁着清早脑力最好的时候把第三题写出来——
这也是答卷的一个小技巧。
他第一题可以誊写精修的旧文,可以压到最后写;他第二题要融入的理学思路也早理清楚了,只要组织组织语言就是一篇顺畅的文章,不至于比乡试时差。
而第三题则是相对较生的一道题,须得趁早上大脑最清醒的时间答了,此时思路开阔,更易得佳作。
他提笔蘸饱蘸浓墨,写下了与硬笔书法全然相反的、厚重端庄的严体字:“大贤任圣道,而深有感于继统之人焉!”
孟子不必忧心,以后他宋子就是走上大贤道路的继统之人了!
第74章
圣贤的道统传人有两种,一种是见知,就是能得圣人亲自教化,发扬圣道之人;一种是闻知,也就是后世承续道统之人。
孟子虽是孔子过世后百年才出生的,然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在他随子思门人读书时,孔子的五世之泽还能被到他身上。
孟子在题目中提到孔子去他所在之世不远,孔子所居的鲁国又与他所居的邹国接壤,这些都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隐诲地跟人炫耀:他跟孔子相去不远,不算只能闻知其道的后学,该算是能见知其道、宏扬道统的人。
这么说绝不是蹭孔子的名气,抬自己的身价,而是有开一脉道统的担当!
大贤能见,他们考生就得能见!
生的时代离着孔子近两千年不怕,他这个后学的心与圣人心意相通,就像当面受了圣人的教诲一样!
如今离先圣之世已远,后世的王圣人、康圣人又还没生出来,正该由他们这些儒生承续先圣道统,启发后世学子。
他这个跟圣人心心相通的学生怎能不站出来扛起责任?
宋时连社会主义接班人都当得,圣贤接班人更是当仁不让,一篇文章写得比通稿还慷慨激扬、情真意挚。
这篇文章落到春秋房考官、翰林院侍读曾鹤龄手中,看得这位侍读忍不住连连拍案,将卷子拿给与同房考官薛检、程宏看:“你们看宇字十三号这份考卷,《自孔子而来》这题竟能写得这样慷豪迈!
别的书生也只能写到孟子以‘见知’孔子之道自任,自家心效慕之,也起个有传承儒家道统之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