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双方的意图很明显,都想利用西部平原地区,展开大范围攻击,消灭有生力量,争取战场主动。
但在交战中,双方都发现难以较好地克服自身弱点,占据战场优势。
志愿军方面战线拉锯、不稳定,使得无法提供及时持续的后勤保障,“联合国军”
也不具备连续持久的攻击能力。
面对在狭窄地幅的快速进退,志愿军难以发挥传统优势,在运动中大规模歼灭敌人。
同时,“联合国军”
即便拥有优势火力,也难以突破志愿军日益改进的山地防御阵地。
双方在攻防中均未有太大进展,通过对地形运用的逐渐醇熟,力避被动,最终仍把战线停留在三八线地区。
朝鲜战场上,任何一方想完全克服自身受地形限制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运动战来大范围推动战线,都异常困难,只好暂时达成了战场均势。
第五次战役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基本上转入了战略防御。
随着停战谈判的开始,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大规模运动作战告一段落。
如何稳固阵地、守住战线,已具有决定全局的战略意义。
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位于广州山脉中段。
该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介于竹驾岭地沟与北汉江之间,全长140千米,向拔500米~1000米,北高南低,有较多的纵向道路沿平康、金城通往汉城,便于机动作战。
早在第四、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取得了一定的依托山地组织运动防御,层层抗击机械化部队的经验。
从8月开始,“联合国军”
为打破志愿军的守势,充分利用现代化武器装备,以集群坦克和大量倾泻炸弹为主要样式展开连续的夏秋季攻势。
志愿军创造性地依托地形、改造地形,发明了坑道工事及相关战法,大大提高了防御力,具备了抵抗现代化武器装备立体进攻的能力。
比如,志愿军47军,在1个连或1个营的阵地中,每人构筑2个宽0.8米~1米、深1米多、顶厚2米~3米的猫耳洞,就可以抗住“联合国军”
1000-2000发炮弹和10架次飞机轻型炸弹的轰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0月,美军在文登里发动“坦克劈入战”
,利用集群坦克沿谷地公路发起纵向攻击作战。
谷地两侧多系高山峻岭,不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横向机动,为志愿军利用近射程火力打击装甲目标提供了条件。
防守文登里地区的志愿军68军利用山脚棱坎、沟梁等地形,构筑堑壕、交通壕和火器发射点,在谷地构筑反坦克陷坑和反坦克壕,并与两翼阵地紧密结合,使其纵横贯通,以利兵力、兵器机动。
10月11日至14日,4天内美军连续发起进攻,但志愿军依托阵地顽强防御,竟寸步未前。
其中,志愿军204师反坦克大队依托即设阵地,在3天内就击毁美军坦克18辆、击伤8辆,创造了志愿军打美军集群坦克的范例。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明确,志愿军实行坚守防御的方针。
由此,志愿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巩固阵地运动,以多种方式改造地形,将以往的野战工事进一步改造为坚固阵地,构筑起以坑道为骨干、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951年夏秋,“联合国军”
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造成志愿军伤亡l人,到1952年4月,这个数量已经上升到646发。
同时,志愿军依托阵地发起的战术反击成功率也逐步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战线的稳定使得志愿军能够系统地建立完善后勤补给线,前线各类军事物资均有充足的囤积,志愿军通过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表明,利用改造地形形成的坚固防御阵地,很好地解决了朝鲜战场上能不能守得住的问题。
此时志愿军完全掌握了整个正面战场的主动权。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美军不走山路呢?
答案是他走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