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此即赶快逃跑之意)元军溃败。
杜遵道、刘福通等人相继攻占颍水和淮水之间的诸多州县,势力北至距黄河南岸不远的毫州州治(今安徽毫县),兵马发展到10万之多。
韩山童部颍州首难的成功,很快在几乎整个江淮、江汉流域激起白莲教徒众的广泛响应。
各地揭竿而起的人马虽然彼此不相统属,但都以“红巾军”
为号,推波助澜,互为呼应。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支。
邳县(在今江苏邳县北)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与赵均用、彭大等于至正十一年八月攻占徐州,拥众10万,势力逐渐扩大到黄河(今废黄河)与淮水下游之间各州县,北达黄河(今废黄河)以北之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南至淮水以南的安丰(今安徽寿县)。
同月,潜伏于江淮间的南方白莲教“祖师”
彭莹玉重新起兵淮西,率部南下,与差不多同时起事的麻城(今属湖北)人邹普胜、罗田(今属湖北)人徐寿辉会合。
十月,徐寿辉部由蕲州(在今湖北蕲春南)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建都于兹,国号“天完”
,在“大元”
两字之上加“一”
、“宀”
,表示要克定元政权。
徐寿辉为帝。
天完政权遣兵四击,势力浸润自黄冈(在今湖北)以西、江陵(在今湖北)以东的长江北岸和汉水下游两岸各地;彭莹玉所部并深入江西,转战今安徽、浙江、苏南广大地区。
在今河南西部,王权(又名布王三)等人于至正十一年十二月举义,攻占了元南阳府境内的一大半城市,并进至河南府路(治今河南洛阳),称“北琐红军”
。
他们南面,则是至正十二年正月称兵的孟海马,占据元襄阳路及其西南邻郡的广大地盘,称“南琐红军”
。
定远(今属安徽)人郭子兴行动较晚。
他在至正十二年二月底带几千人杀进濠州(在今安徽凤阳东北)。
因为事先同颍州首领杜遵道联络过,一同起事的五个人都奉命称濠州节制元帅。
他们与颍州红巾军之间在名义上有隶属关系。
这些造反者的首脑,有的是白莲教的职业传教士;有的是富豪出身,如郭子兴、刘福通。
徐州的李二家有一仓芝麻,饥荒时用以赈济饥民,所以有芝麻李之称,可见也是很富实的。
起义首领中还有一些是走南闯北的商贩。
徐寿辉和王权就都是贩布商人。
乘乱而起的,还有两个武装走私盐货的豪霸,即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方国珍和泰州(今属江苏)人张士诚。
方国珍较早被官府逼反,以后叛服不常,靠控制在手上的浙东海盗武装,向元廷邀官请爵,自霸一方。
张士诚起义于至正十三年正月,部众都是苏北沿海盐场的官役户,先后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称雄苏北。
并在次年正月称诚王,国号大周。
这两支势力与白莲教和红巾军都没有什么联系。
自至正十二年起,元政府从最初受到的打击所引起的休克状态中缓慢地复苏,因此调兵遣将,分头进征各地的反叛。
元军虽然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毕竟逐渐占据上风。
除了长围濠州五月之久竟无功撤去外,到至正十三年末,元军在各个战场上差不多已将红巾军各系都逼入绝境。
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丞相脱脱总兵号称百万,进征苏北的张士诚。
十一月,元军大败张士诚部于高邮城下,遂将高邮团团围死,又分兵经略苏北其他城池。
张士诚在高邮城中意志溃颓,“日议附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