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众所周知香江的总土地面积仅有1108平方公里,全境的土地约有80%的地域属于丘陵地带,而唯一较为广阔的平原地带则位于新界的西北部。
70年代以前的新界还是人烟荒芜,全无半点商业价值的荒郊野岭。
在此之前港英政府一直重点发展港岛地区,为了方便开展国际贸易以及基于自身生活物资的需求,最先在维多利亚港湾建成了深水航运码头,而港岛地区的中环地带也随之兴起成为了亚洲新兴的商业、金融中心。
面对着香江山多地少、人口极速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局面,港英政府重新审视了当初的那份“香江报告”
,结合本港的实际情形,参照报告给出的战略性意见,同步开展了扩展市区中心和拓展新界的规划。
然而,在实施这些规划的过程当中,为了解决香江贫民的住房问题,港英政府开始全面推行徙置计划、廉租屋计划及公屋政策。
因此,港英政府在50、60年代兴建了大批徙置大厦和廉租屋邨,为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九龙从而成为香江发展的新空间。
有了政府的明确规划以及经济形势的需求,外加香江铁路总站从尖沙咀迁往红磡,从而初步带动了东北九龙的发展。
与此同时,九龙半岛东部地区的观塘也成为了徙置计划的重点建设地区。
1956年,港英政府正式公布了观塘发展计划,将观塘工业区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也被视为全港新市镇建设的萌芽。
直到此刻,与港岛仅有一湾之隔的九龙半岛才开始在这股新区开发的浪潮中崭露头角。
随后不久,偏远的新界地区首次进入了港府高层人员的视野,重点开展了规划和新建新市镇的计划。
此后不久,荃湾、屯门和沙田3个第一批新市镇逐步进入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城市规划在香江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逐步发挥先导作用,所有城市建设项目都有城市规划的指引,从市区综合重建计划到新市镇发展计划无不如此。
这都得益于战后香江城市规划体系的日益成熟,包括全港层面的发展策略、地区层面的各类法定图则和部门内部图则在内的规划制度得以建立。
按照《城市规划条例》,香江城市规划的工作流程基本成形。
1966年开始,香江开始集合多个部门制订综合规划——全港策略性规划,以指引城市的长远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繁荣,香江以怡和置地、会德丰的联邦地产为首的英资企业开始全力进军地产业,包括在港岛中区的中环地带开工新建大批的商业大厦以及高层的民用住宅。
早早认识土地商业价值的港英政府自然不会放过这种热钱,因而有意的减少土地拍卖的数量、炒高土地成交价格,从而导致香江地价开始急速飞升,只要稍有经济头脑的商人无不在香江的中心地带想法设法的囤积土地。
而现如今在香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炳叔,见识了60年代香江经济奇迹以及港府所实施的限量拍卖土地的政策后,自然有所触动。
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按照目前香江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初修建停车场囤积下来的土地必然能让炳叔在今后获得足够的回报。
走出院子的后门,左右两侧稀稀疏疏矗立着两三层高的水泥建筑,更远的地段则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木质棚户。
先前在院子里可能是天色较暗的缘故,林宇觉得远处灰蒙蒙的一片,看不大清楚,他原以为那是丘陵山地。
如今天光大亮,才知道大错特错,映入眼帘的分明是对岸港岛地区鳞次栉比的商业大厦。
林宇从来没见过如此多的高楼大厦,此情此景让他感到非常吃惊。
在京城时,对香江最初的印象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寥寥几笔的简单介绍,认为香江只不过是发展了若干年的小渔村,处于殖民政府统治之下的香江人民,仍然过着水热火深、无比凄惨的日子。
到了蛇口听起人们谈起香江的许多“传说”
,当时的林宇还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最多也就比京城多几栋高楼而已。
但实地相处近距离接触后他才发觉自己的想象力仍然不够,眼前的一切跟最初的印象有着天壤之别。
此时此刻,林宇第一次对国内的教育和宣传产生了深刻的质疑。
林宇觉得非常无助和彷徨,既为生活在现实和虚幻中十几年的自己而感到沮丧,也为祖国为自己所勾勒梦想的幻灭而感到悲哀。
本想出来散散心换换思路的林宇,哪成想一下子让眼前的一切颠覆了他保持了十几年的世界观。
看了大半天的林宇收回眼神,摇着头一阵苦笑,决定放下心思不再想这些和眼下处境无关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