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婆罗洲沿海地区农业物候与高原地区不同,建康地区播种的都是花生、玉米、毛豆之类的旱地作物,自然要错开雨季。
沿海地区种植的是喜水的水稻,农民一般会选择在雨季播种,每年的4月左右开镰收割,然后在5月再播种一季,播种完这一季之后,伊班人的习俗,会在6月时庆祝丰收节。
民都鲁军管会在原日本人的军粮库成立了粮食收购站,收购站位于民都鲁渔码头市场附近,水运交通非常方便。
黄延义今天带着邝文海、王黑五、林平山、黄育志等人视察民都鲁的粮食收储情况。
在粮食收购站门口,黄延义看到只有6—7个伊班族农民在向收购站售卖粮食,他们送来的稻谷也不多,大都是用竹筐挑来的,只有一个老农用的是小推车。
黄延义上学时学过《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对里面的“糙米五块,谷三块”
印象很深,知道粮食价格对农民生活的影响非常之大。
临时担任粮站站长的是林平山二营1连的连长沙哈迪,沙哈迪是美拉牙附近的姆禄族人,他在诗巫念过中学,也会说伊班语。
沙哈迪看到黄延义等人来到粮站,连忙走上前,向黄延义、林平山等人敬礼。
“这是1连长沙哈迪上尉,打仗时很勇敢,而且愿意动脑筋,卡牙利河阻击战中,1连的伤亡相比其它连队要小许多。”
林平山向黄延义介绍。
“沙哈迪上尉,现在稻谷的收购价是多少?”
黄延义和沙哈迪打完招呼后问道。
“按照以往日本人的收购价,稻谷7块钱一担,不过日本人收购时使用的是香蕉币,我们用的是银元。”
沙哈迪答道。
“来售粮的人怎么这么少呢?”
“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忙,农民们现在正插夏秧,二是军管会组织修路建桥,农户的主要劳动力都去打工挣钱了,三是还没有到交田税的时候,老百姓不着急卖粮。”
黄延义点点头,“你总结的不错。”
黄延义走到唯一推着车来售粮的伊班族老农面前,问道,“你家的稻田,今年产量怎么样?”
沙哈迪翻译之后,老农有些自豪地回答,“我家稻田这一季的亩产有4担半,比别人家多出了半担有余。”
4担半,才450斤,黄延义觉得这个产量实在是有些低,后世中国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突破2000斤了。
不过这个时候,农民们种田的技术都比较原始,没有杂交稻种,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一季能收4担半,的确是值得这位老农骄傲。
黄延义对邝文海等人说道,“农业种植技术、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方面,现在普遍比较落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管理层重视,我们最好是找一些这方面的
人才,成立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把沿海地带的农业生产搞上去,一个是为农民增产增收,第二个是满足我们的粮食需要。
砂劳越的粮食供应从古至今一直都比较紧张,一方面跟砂劳越的土壤肥力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老百姓种粮的技术水平有关。”
“等爪哇岛光复了,我们可以从巴达维亚(雅加达)请这方面的人才,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大学开设有农科系,他们那里有专门研究水稻种植的人才。”
邝文海说道。
“吉隆坡和新山也有农学院,就是不知道水平怎么样。”
林平山说道。
“那就从这几个地方都招揽一些人过来,采众家之所长嘛。”
黄延义走到仓储区,看到高大的仓库里立着一排排竹席围成的粮垛子。
“粮库的防潮问题怎么解决的?”
黄延义拍着粮垛子问道。
沙哈迪指着仓库角落里的几个大麻袋包,说道,“就是靠这些生石灰袋子,这是婆罗洲沿海地区千年传下来的老办法。”
“嗯,粮食的收储工作要做仔细,一定要把粮库管理好,以后人口多了,对粮食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这关系到我们和老百姓的肚子,不是小事。”
“是,我们一定把粮仓管好。”
离开粮站后,黄延义又到几处建筑工地上去看了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