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浸染,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种想法,尽管大家都知道是有问题的,但是
却总是不能避免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落入这种俗套。
比方说,成绩好的学生一定什么都
好——尽管谁都知道这是有问题的,但是评价三好生的时候,有多少班级可以避免这
种俗套呢?若形式逻辑是绝对的,那么这种情况就是不可能出现的。
替代,例如“我
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也觉得好”
或是反过来“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对我也会有用”
。
再有,
则是两种表述的否定形式——无非是建立在“我和别人不可替代”
这个前提之上,无非
是替代的反向使用。
其实,到底好不好、有用与否,要试了才知道,那么能不能说替
代这种朴素逻辑就没有用呢?不能。
因为“替代”
起到的是动机的作用,例如当我断定
“我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也觉得好”
的时候,我就会用言行来促使别人也去使用那个东
西。
而形式逻辑根本不可能承认替代的价值,因为这在形式逻辑看来是属于偷换概念、
东拉西扯的事情。
赋色,例如一个音乐家,一个会画家,一个雕塑家,看到同一个艺术事件,会被
其认知为不同的概念客体,分别是旋律、颜色、空间。
这实际上是这三类艺术家在用
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来“涂抹”
同一个事件后所得出的结论,他们给客观世界以自己
认定的“色彩”
。
用形式形式逻辑来分析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赋色过程,但是其显然觉察
不到这一点。
逆向解释,即用时间次序上后发生事件来解释先发生的事件。
我们说,汪精卫是
个阴谋家,在于他前期追随并保卫孙中山,后期当了汉奸。
之所以能说他是阴谋家,
就要求逆向解释——用其后来汉奸的事实来解释其先前的“良好表现”
。
用形式逻辑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