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说文解字》:“焉鸟,黄色,出于江淮。”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未审何鸟也。”
许慎解释为在江淮地区一种黄色的鸟,而段玉裁在注解的时候也没搞明白是什么样的鸟。
《禽经》:“黄凤谓之焉。”
有资料认为,“正”
是“征”
的古字,“焉”
即为远征之鸟,也就是候鸟的一种,且为黄色,可能是类似于黄鹂的候鸟。
然而,“焉”
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常用其假借义,或在句中,或作句末语气词。
一种意思是可表示指示代词,相当于
“之”
,也可以指这里的意思,还可以表示哪里或那里的意思。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第二种意思用作助词,还可表示什么,怎么的意思,一般用在句首。
《墨子·尚贤》:“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第三种是作为副词,可表示如何,如
“焉能”
“焉得”
;也可表示于是、就、乃的意思。
《礼记·祭法》:“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第三种作为助词,用于加强语气,有用在句末的,也有放在句中的。
《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
“哉”
,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
最早西周金文字形就是由“土戈”
组成,可能和执戈的士卒相关;到了春秋金文时期其字形就变成了从“土戈”
(zai),从口的字形,“土戈”
在这里也表音。
“土戈”
可能指的是执戈士卒们排列的军阵,“口”
表示表示嘴里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其本义是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
后来引申义为语气词感叹,可以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庄子?逍遥游》中的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哉。”
其也可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增强句子的疑问或反诘意味。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