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第五节陷悲观主义
佛学的向内悲观主义
消极是耗费心力的,既然一切皆无可奈何,又无力改变,众生相,众生苦,消极之极,必生悲观。
悲观是一种病态心理,但悲观主义却是一种饱含深情的大爱之义。
毕竟人是活在尘世的,不可能依靠心理而生活,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行为,是对心理的反映,不管它是否真实。
悲观主义在东方有,西方也有。
东方的文化源地,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但又各具特色,甚至道路完全朝相反方向走。
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悲观主义成分极少,而且并没有生命力;印度则不是,它以佛学为代表则是逆世的苦行主义。
很像西方的叔本华思想,西方还有一个悲观主义者,即尼采,但他是悲观世界的强者,超人,又与叔本华同源而异向。
消极之极,对世界,对众生反生怜悯心。
论怜悯之心,恐怕天下没有比佛家更甚的了,它始终站在人的角度,努力去化解人间的悲苦与无奈。
佛学是一门哲学。
佛教是以佛学为研习对象的庞大的学习和组织体系,印度的佛学才是正宗,而中国的佛学和佛学在中国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基本上没有一种学说可以在中国,在平原文化中保持独立自我的发展,佛学便是明证,不入乡随俗,它便没有生长的空间,所以中国的佛学基本上是本土化了的,也得以延续下来。
而佛学在中国,除了玄奘之外难有得起大道者。
我在此说的佛学,是广泛意义上的。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佛理解为已经彻悟世间真理,洞察人世真相,忘记自我真身的人;佛的修行就是启智慧和明大悲。
据说悉达多在未成佛之前乃王子,他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极其无奈,极为怜悯,发出了沉重的叹息声。
于是他毅然舍弃衣食无忧的生活,于菩提树下悟道六年,终于大彻大悟,而成佛身,于是开坛讲法,将佛之思想散之四方。
人生四苦,无力改变,无可避免,谁也不能永葆青春,谁也不能远离病痛,谁也不能逃避亲友永远的消失,既然如此,何苦执着呢?当立定修行,已成无上正果,他来了,我从不想他到何处去,我只想他从何处来,他来的地方,一定会有他的影子,有他的足迹,我只有在哪里去追寻。
意即因果报应,欲求正果必求正因。
只要我们去修行,我们去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可以成佛,可以跳出轮回,但必须经历难以估量的苦行,累世修行方能除却心中之垢。
人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今生的修行,即使不能成佛,也能积一份善业,让你在未来世少受苦难,少受折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