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这几天司马光坚持记述,“初七早朝,刘太后怒斥广平王贪财、临江王好色,两位郡王身为太祖太宗之后,不能严于律己,有损皇家威严形象......”
司马光真实记录下刘太后所言,以及满朝文武、市井百姓的反应。
据说满朝文武当时都蒙了,太后在早朝中怒斥两个郡王的言行肯定前无古人。
他们没经验,不知是赞成好还是反对好,只能看着知制诰当场拟制了懿旨,下申斥懿旨。
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知制诰拟制圣旨,封一向老实本分的陵阳王为吴王。
群臣恍然大悟,陵阳王痴迷修道,这才是封为亲王的标准作风,开广平粮赚钱是不对的,呼朋唤友流连红楼更是错上加错,刘太后就是这个意思。
刘太后制定了标准,李祯就必须听从母后的,广平王和临江王不能封为亲王,按刘太后的标准,痴迷修道才是好郡王,那就封陵阳王为吴王吧。
而且这个标准是在朝会上通过的,满朝文武慷慨陈词,“对,这就是好郡王的标准。”
然后早朝结束,消息传出朝堂,市井百姓纷纷称“善”
。
司马光又可以记述了,“广平王当日上了请罪折子,临江王次日上了请罪折子,两位郡王从此闭门不出。”
他对这事不感兴趣,笔锋一转,“陈恪这两日在三院讲学,极力提倡‘知行合一’的道理,他以李名文和西方三个神甫所言为例,说:‘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必然上当受骗,后患无穷’。”
“而掩其因只说其果的言行,言者是想掩盖真实的目的。”
“至于骂娘,那就是黔驴技穷恼羞成怒的表现了。”
记述到这,司马光提笔沉思,好一会继续落笔写下,“陈恪为人狡诈,但其言是对的。”
写完这句话,司马光好似用了全身力气,放下毛笔休息一会,方才提笔写道:“三院新设数科、水利科,据说还要设立农科、天文科、地理科,邵兄担任数科直讲。”
“我去拜访邵兄,其无奈道:‘与陈恪为友,必须时时小心,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
’”
“邵兄对陈恪心怀怨气,我却觉得陈恪所为是对的,邵兄之才实不宜秘技自珍,广教门徒才是对的。”
“听我言,邵兄非常不满,言其已与陈恪划地绝交,勿再多言。”
“然后说起三院分科之事,邵兄认为这是广泛培养人才的良策,他绝对支持。”
“原来他只对让他教学的陈恪不满啊!”
司马光挥挥洒洒写下这两天的见闻和相关人等的言行,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不知外面正在传播一件天大的消息,张仲景的后代张午状告鉴真和尚侵犯张家秘方权。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蒙了,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着有传世医学巨着《伤寒杂病论》。
而鉴真和尚是盛代的僧人,扬州大明寺的主持。
两人之间至少隔了五百多年,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竟被三百多年后的张午告了?
这么奇怪的案子兴京府竟然接了,还派出信使去扬州,传大明寺的僧人来兴京府应诉,否则缺席判决。
此案一经传出,立刻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百思不得其解后目光就看向陈恪,这事若没陈恪的影子,连兴京城里的稚子都不信。
稀奇古怪的事可能有,大家都想不明白的事也可能有,但打一场千年的官司,这事只有陈恪能干出来。
大家都这么想,连三个老书生都这么想,于是找来陈恪,问他是何意思?
陈恪郑重回道:“从佛教的角度讲,鉴真和尚前往倭国传播佛法,可谓一代大师。”
“而对倭人来说,鉴真和尚可不是给他们带去了佛法,而是医学、书法、建筑、雕刻,甚至饮食文化,所以倭人称之为文化之父。”
“可对我国来说有何好处?是倭人的强盛,和对上虞百姓的屠杀吗?”
“别忘了,鉴真和尚是违反大盛王朝的禁令,六次偷渡前往倭国的。”
“三位老师可曾想过,大盛王朝为何下此禁令?”
问出这个问题,见三个老书生沉吟不语,陈恪继续说道:“倭国多次派出使团出使大盛王朝,而大盛王朝只允许倭人学习儒学,这是为何?”
陈恪再次问出一个问题,三个老书生已明白过来,再听陈恪说道:“大盛王朝的君臣知道倭人狼子野心,只以儒学教化之,而绝不会让其学到格物之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