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1.作用机制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等)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减弱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其中,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主要扩张外周血管,非二氢吡啶类(如地尔硫?)对心脏和血管均有作用,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并扩张冠状动脉。
2.应用方法
-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2.5-10mg,每日1次。
地尔硫?普通片30-60mg,每日3-4次;缓释片90-180mg,每日1次。
3.治疗效果
-对变异型心绞痛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
对于劳力性心绞痛也有一定疗效,尤其是对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能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部分药物还可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四)抗血小板药物
1.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COX-1),减少血栓素A?(TXA?)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则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止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与阿司匹林协同作用,增强抗血小板效果。
2.应用方法
-阿司匹林肠溶片一般剂量为75-150mg,每日1次。
氯吡格雷初始剂量300-600mg,之后75mg,每日1次。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般持续12个月左右,之后可根据病情调整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3.治疗效果
-可显着降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心绞痛患者中,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能有效预防病情进展和复发。
(五)他汀类药物
1.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主要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同时,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多效性作用。
2.应用方法
-阿托伐他汀10-80mg,每晚1次;瑞舒伐他汀5-20mg,每晚1次。
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心血管风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量,治疗目标是将LDL-C降至一定水平(如高危患者LDL-C<1.8mmolL)。
3.治疗效果
-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斑块,降低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改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治疗心绞痛
(一)中药复方
1.瓜蒌薤白半夏汤
-组方原则:由瓜蒌、薤白、半夏等组成。
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诸药合用,共奏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功效。
-应用方法:一般以水煎服,瓜蒌12g,薤白9g,半夏12g等,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