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小姑不一定了解她,但是小姑太了解林雁了,林雁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
林雁做事的标准,像是跳高标尺的刻度,要一厘米一厘米的往上升高,一蹴而就的飞跃会让她极不适应。
林雁从事的猎头工作,是靠细碎的个人渗透,一点点相互认识、信息交换、产生信任,然后候选人才会有意愿实际尝试。
因为是关乎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事,林雁会很细致的为候选人分析市场利弊、举出个案实例,候选人去或者不去,这单成或者不成,林雁最后都能和候选人成为事业上的朋友,私下还会有些工作外的联系。
有赖于林雁对西方社会史的专业了解,为朋友介绍个不错的小众旅行去处、带点特别的海外定制礼品,还是很容易的。
蒋俞问过林雁,家里有一组收纳柜,里面是各类小包装盒,从万宝龙的钢笔、到fendi的名片夹,都是很精致的小礼物,每次林雁出门回来,行李箱都会装些这类小物品,是要送人的么?送谁呢?后来蒋俞才知道,林雁会根据这些熟人的喜好和性格,在特定的日子挑些小礼物送给对方,也不为功利,即使没什么合作,该维护的林雁都会关注到。
所以猎头工作,其实是林雁的舒适区。
反观林雁的咨询工作,好像就没有她做猎头那么得心应手。
转行也四五年了,林雁把自己真做成了专业大顾问。
公司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则,但凡是矫情专业方法论、或者爱听说教的企业客户,派林雁去绝对能搞定。
先不说林雁在循循善诱这方面确实有耐心,就那身穿上职业西装笔挺帅气的样子,就甩了其他顾问几条街。
公司有大项目竞标的时候,派林雁去绝对压得住场子。
但是蒋俞知道,站在大屏幕前侃侃呈现的林顾问,私下在家里有多煎熬。
林雁很能熬夜,每次竞标前,标书里的每句措辞、每个方法论引用、每项具体实例,她都会反复核对,逻辑框架图画了一个又一个,直到说服自己、再无能被挑战到的点,才算罢休。
早期蒋俞刚进入咨询行业的时候,林雁是很看不惯蒋俞见招拆招的行为的,用她的话说:就是准备不充分,应付客户。
蒋俞转行到管理咨询之前,做项目管理,要应付的棘手问题更多。
蒋俞知道在一个项目实际运转中,会有多少ued的情况发生,没有项目是可以完全按照标书计划完成的,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要有处变不惊、高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
小姑的意思,就是林雁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是不是能力短板先不说,林雁自己会主动逃避面对这类情境。
因为一个人的长板足够长的时候,就不会想要弥补短板。
林雁在众人面前树立的专家形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姑这个高标杆的优秀标准,于是林雁会越来越仰仗这个优势,即使连轴熬夜、准备呈现资料时焦虑不堪,即使在客户宴席上、应对各类问询时局促不安,林雁的专家人设似乎已经钉死。
小姑说的问题虽然存在,但是蒋俞希望,这些问题都不会困扰林雁。
因为林雁有她,她在努力补足林雁缺失的短板,向着林雁的方向追赶。
总有一天,她也可以是林雁坚强的后盾。
林雁可以不必改变任何属于她的特质,只要她站在那里,就是星空最璀璨的光芒,蒋俞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悸动。
这些,是蒋俞在第一次长时间与林雁分离的那一个月里想明白的。
这个春节冷清的家庭氛围(蒋家父母今年没有安排任何亲戚聚会),似乎让蒋俞的脑子清醒了很多。
春节假期还未结束,蒋俞接到合伙人的追命call。
一家山西民企lf的组织升级项目,合伙人说lf老板有些着急,pre-ipo已经准备差不多了,能不能上市就看今年的经营利润。
所以本次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潜移默化的组织诊断后,提出组织效率提升措施,给投资人最大程度的盈利信心。
听这几个词,蒋俞脑子就嗡嗡的疼,“潜移默化”
还要“效率提升”
?“盈利信心”
靠组织能力?
春节还没过完,蒋俞就出差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