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大地被烧红了一大片,这片圆形的发着红光的区域中央,是一个岩浆的湖泊,白热化的岩浆沸腾着,激起一根根雪亮的浪柱……那一夜,远至乌鲁木奇,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振动。
“落日工程”
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
其中“落日五号”
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在地层中航行深度的记录:海平面下3100公里。
“落日六号”
不打算突破这个记录。
因为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结论,在地层3400—3500公里深处,存在着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学术上把它叫做“古腾堡不连续面”
,一旦通过这个交界面,便进入地球的液态铁镍核心,那里物质密度骤然增大,“落日六号”
的设计强度是不允许在如此大的密度中航行的。
“落日六号”
的航行开始很顺利,飞船只用了两个小时便穿过了地表和地幔的交界面——莫霍不连续面,并在大陆板块漂移的滑动面上停留了五个小时,然后开始了在地幔中三千多公里的漫长航行。
宇宙航行是寂寞的,但宇航员们能看到无限的太空和壮丽的星群;而地航飞船上的地航员们,只能凭感觉触摸飞船周围不断向上移去的高密度物质。
从飞船上的全息后视电视中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炽热的岩浆剌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充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
有一名地航员回忆:他们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了飞快合拢并压下来的岩浆,这个幻象使航行者意识到压在他们上方那巨量的并不断增厚的物质,一种地面上的人难以理解的压抑感折磨着地航飞船中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受到这种封闭恐惧症的袭击。
“落日六号”
出色地完成着航行中的各项研究工作。
飞船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公里,飞船需要航行20小时才能到达预定深度。
但在飞船航行15小时40分钟时,警报出现了。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由每立方厘米6.3克猛增到9.5克,物质成份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
尽管“落日六号”
当时只到达了2500公里的深度,目前所有的迹象却冷酷地表明,他们闯入了地核!
后来得知,这是地幔中一条通向地核的裂隙,地核中的高压液态铁镍充满了这条裂隙,使得在“落日六号”
的航线上,古腾堡不连续面向上延伸了近1000公里!
飞船立刻紧急转向,企图冲出这条裂隙,不幸就在这时发生了:由中子材料制造的船体顶住了突然增加到每平方厘米1600吨的巨大压力,但是,飞船分为前部烧熔发动机、中部主舱和后部推进发动机三大部分,当飞船在远大于设计密度和设计压力的液态铁镍中转向时,烧熔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断裂,从“落日六号”
用中微子通讯发回的画面中我们看到,已与船体分离的烧熔发动机在一瞬间被发着暗红光的液态铁镍吞没了。
地层飞船的烧熔发动机用超高温射流为飞船切开航行方向的物质,没有它,只剩下一台推进发动机的“落日六号”
在地层中是寸步难行的。
地核的密度很惊人,但构成飞船的中子材料密度更大,液态铁镍对飞船产生的浮力小于它的自重,于是,“落日六号”
便向地心沉下去。
人类登月后,用了一个半世纪才有能力航行到土星。
在地层探险方面,人类也要用同样的时间才有能力从地幔航行到地核。
现在的地航飞船误入地核,就如同二十世纪中期的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好在“落日六号”
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船上的中微子通讯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完好的联系。
以后的一年中,“落日六号”
航行组坚持工作,把从地核中得到了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
他们被裹在几千公里厚的物质中,这里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五千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钢石的液态铁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