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我怎么把教授和资本家放在一起比较呢,资本家只会忽悠人007还不给加班工资并说这是福报。”
而就在学生们努力干活的时候,陈颂和童一淮去参加学校的教职工团建活动了。
这个活动陈颂和童一淮都不感兴趣,然而不管是智院长还是赫院长,都说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就算现在不参加,以后也是要去,不如趁着有空早点搞完。
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有科研任务,忙起来也确实很忙,所以这个团建活动倒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每年参加,但至少五年得参加一次。
同样是因为大家都很忙,时间也很难凑到一起,所以一起参加团建活动的也并不都是同学院的同事,基本上属于各个学院和研究所的大杂烩。
陈颂有点质疑这团建活动到底有什么意义,智院长和赫院长却表示这正好给他们和不同学科的学者交流的机会。
这次参加团建的有年轻教职工,也有年长一些的,按理说陈颂和童一淮属于年轻教职工,应该和他们在一起,奈何那些年轻教职工们在他们面前明显非常不自在,两人正好也对他们玩的那些项目没什么兴趣,就干脆和年长的教授们混在一起喝茶聊天了,毫无违和感。
此时谈话的中心是一位医学院的教授,他叫袁良钰,看起来干干瘦瘦,整个人明显比周围的其他学者们黑上好几个度,要不说他是医学院的,不知道的人可能还以为他是农学院的。
袁良钰教授正在讲述他援助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的时候发生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巧合的是,他在非洲做的恰好就是之前陈颂曾经谈论过的防治疟疾的项目。
早在很多年前夏国就已经完全消灭了国内的疟疾,然而国家每年还是要投入几千万的资金在这方面,就是因为疟疾的输入病例。
在现代的交通条件下,地球就是个村子,任何疾病只要存在在地球上,就有可能出现在夏国。
就像几年前的那场全球流行的疫情,即便国内的防治已经做得非常好,后来还是经过了几年时间才彻底解决,就是以为国外的大流行以及病毒在国外的不断变异。
疟疾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在夏国已经不存在疟疾了,但是非洲的疟疾病例非常多,每年都有几千例外来输入病例,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再次导致疟疾在夏国的流行。
这也是夏国出钱出人出力去非洲帮他们控制疟疾的原因之一,主要控制好源头,才能杜绝传染病在夏国的流行。
另外也是因为疟疾这种疾病在地球上并没有彻底消灭,夏国就不能对这种疾病没有研究、失去控制,否则当夏国出现疟疾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控制解决的办法。
然而夏国国内已经没有疟疾了,所以想要研究疟疾就需要去有疟疾的地方,比如说非洲。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夏国要援外,为什么要在非洲花那么多钱,有那么多钱用在国内民生不好吗?
只能说,有些事情没有全面的了解,就片面的下定论是非常不负责的。
夏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并不是傻白甜或者傻多速的土豪,国家花出去的钱肯定是能够得到某种回报的。
当然作为普通科学工作者,袁良钰教授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对非洲人民也有着深切的同情。
讲完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之后,袁教授叹了口气,说道:“那边还是太穷了,而且还有战乱。
疟疾本质上是一种穷病,还有消除贫困才能消除疟疾。
不过我们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们推广防控方法的地方,疟疾的发病率降低了差不多有80%左右吧。”
另外一个教授说道:“这个数字已经很不错了,非洲那边的情况毕竟和国内不同,你们的工作也不好做吧?”
袁教授点点头说道:“确实不好做,当年我们防控疟疾的时候基层的卫生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乡村的赤脚医生还有基层卫生院的医生。
但是在非洲那边,医生很少,根本没有办法深入到村子里。
我们不得不培训了一批志愿者,让他们做这部分的工作。”
虽然看过很多非洲的新闻,但是毕竟在座的教授们去过非洲的很少,对那边的情况也是一知半解,陈颂的情况也是如此。
并且他回忆自己认识的一些国际上的学者,基本上没有非洲籍的,少数几个还都是南非的,这个国家显然并不是非洲国家的典型。
陈颂有些好奇地问道:“袁教授,非洲那边的科研环境怎么样?”
袁教授说道:“基础肯定是要差一些的,他们基本上没有能力培养自己的科研人员,不过非洲也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欧美的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毕业之后回到非洲工作。
不过说实话,他们和非洲的人民之间缺少中间环节,我们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转化成实际的应用。”
顿了一下,袁教授补充说道:“当然,在顶尖学者方面,他们也是缺失的。
说实话,他们缺乏能够留住这种水平的学者的条件,战乱的环境很难提供稳定的研究条件,而且他们的科研经费也不是那么充足,所以很多有天赋的学者会选择去发达国家发展。”
听到这话,陈颂倒是想起了国内人才流失的情况,顿了一下才点头说道:“难免的,人往高处流嘛。”
袁教授显然也想起来了,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转而对陈颂和童一淮说道:“两位是陈颂教授和童一淮教授吧?久仰大名了。”
袁教授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辈,听到他这话,陈颂和童一淮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袁教授,您这就折煞我们了。”
袁教授黧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不怎么好看的笑容,说道:“我这可不是客气的说法,我确实很早就听说过你们的名字。
最早是听说陈教授获得菲奖的消息,当时我还在非洲,便感觉非常振奋,偌大的夏国终于有了菲奖得主。
后来又听说了陈教授的一些消息,以及童教授舌战群雄的事迹,一直希望能够和两位见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