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老太太自然不会拆二娘子的台,不仅如此,她还得给二娘子搭台子,因为二娘子做的事是正经事,有二娘子教,这些小娘子们以后就有了着落,再不会像现在这般散养着。
确是好事。
于是老太太笑呵呵说:“你们以后多听听你们二姐姐的话,她的心是为你们好的,认了字知了礼,闲时做做针线,这才是女孩儿家该有的德行,别人看来,也是咱们家的规矩。”
别管愿意不愿意,既然老太太都开了口,便只能遵从。
晚间,邹氏往各屋送了些布匹针线,那意思,便是让女孩子们学着做针线活儿了。
自此,几个小娘子早上给各院问过安后,上午就跟着二娘子认字,下午去中院跟着玲珑学针线,晚间才聚在一起耍闹,不过早上要早起,晚上耍的不敢太晚,申末就睡了。
二娘子给妹妹们教认字,就是单纯的认字,虽然用的是前院送来的《幼学》范本,但她只管教认字,绝不会解释注义,且一天只认五个字,多一个都不肯。
后来二娘子的嫡二兄维梓又给了两本《佶摩诗选》,说女孩子们读读诗佛的诗也无妨,不怕会坏了性情。
老太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不说诗书移了女子性情之类的话了。
玲珑趁机试着问:“既是佶摩先生的诗能读,那少陵先生的也能读吧?抑或是太白先生的?总之不读义山诗温家词,都移不了性子吧?”
老太爷睕了一眼玲珑:“却是别想,原我也不许你们读诗的,是你大伯说读上一点也无妨……男儿沉溺于诗词歌赋,于仕途经济无益,女儿沉溺于诗词歌赋,则与女德无益,终日思情悠悠,如何静下心来操持家事?只这一集,看过就罢。”
大白话就是:少想点儿风花雪月不切实际的东西。
唉,心知会是这样的结果,读不读诗对玲珑来说,完全不重要,上辈子该背的都肯过,虽然忘了不少,但看过一遍,该记的又记起来了。
问题是,那些背过的诗词,她用不上啊。
她要是敢把诗词绣在帕子上,顾祖母最先就饶不了她,帕子烧了不说,说不准也得被罚抄经。
把诗词绣在帕子上,不叫风雅,而是招摇,招摇对一个女孩子来讲,就叫——不安于室。
真是好神奇的逻辑,完全的没有道理可讲。
得,还是先认字吧,繁体字,认着不难写着难,一天五个字,得用手指虚写百八十遍,才能完全学会这些字。
下午做针线活儿,玲珑扔给她们一块布,先练平针,什么时候针脚走均匀针迹走直溜了,再教下一项。
她自己却用手指量好布,咔嚓咔嚓一阵子,剪出许多片布,别住一头,接着从另一头开始飞针走线。
这就很奇怪了,六娘子捏着自己缝的歪歪扭扭的针迹,好奇的问:“二姐姐,你是做什么?”
玲珑回答:“给我大兄缝秋衣。”
四娘子更怀疑:“你都没给大兄量着裁衣,这衣服可能合身?”
玲珑觉得此时应该给她一个高光时刻,可惜没有,她只能浅笑着回答:“家里父母兄长们衣服的尺寸,我们姐妹都在心里记着,平日里都思量着做了,料想着兄长们长了个头,便会将衣裳放宽放长两寸,这件衣裳,也是放长了两寸的。”
“这式样也怪的很,与我们平日穿的不大一样?”
玲珑点头:“嗯,这是双层夹衣,所以做起来略费事了些,缝的时候要留下暗口,备着天冷往里添拼好的夹层。
多数人家的秋衣都是这么做的,冬天也不用换,只需往里添些保暖的披头就好。”
“披头却是什么?”
“是絮了棉絮的半片夹,先缝成垫子样的片夹,再裁剪成夹层同等大小,顺着留出来的暗口添进就成。”
“何不干脆裁剪成棉衣?”
“徽南的冬天比冀中暖和些,但偏湿冷,若下了雨,淋湿了衣裳便不容易干,得用火烤很长时间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