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商王武乙三年,据《竹书纪年?殷纪》记载,商王武乙为了让姬亶阻挡日益强大的“熏育氏”
的东进,正式册封姬亶侯爵位,准其建立周国,特将岐山地方赐名为岐邑。
周氏终于成为商国王室承认的一个正式诸侯国。
就在这一年,武乙从殷商都城殷邑北渡黄河,迁居于商国原来的大本营——河北冀州居住。
现在,岐山仍然享有“青铜器之乡”
、“甲骨文之乡”
、“民间艺术之乡”
的美誉,均得益于此。
晚清四大国宝中的大盂鼎、毛公鼎也均出自岐山。
且说古公亶父在这里也娶“有邰氏”
国君女儿姜氏为正妻,人称太姜,生有三子,长子大(注:通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
此时的商国已见日衰之态,而周国已见日盛状态,古公姬亶因而逐渐产生了除商取而代之的想法,而世子泰伯为人生性淳朴,对父亲代商的志向一直持不同意见。
后三子季历又生子,取名昌,聪明过人,小小年纪就对祖父除商的想法十分赞成,因此甚得古公亶父的宠爱,他对几个儿子常常说:“看来我周氏的后世要靠昌来兴旺喽。”
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常听父亲这般说,知是父亲喜欢这个小孙子姬昌,想传位于季历,将来再传给姬昌。
于是两人趁父亲病危托辞出外采药,一齐出走南方扬州境内的吴地(现在江苏无锡)以避位。
当时,扬州吴地的民众尚未开化,以入水捕捉水产为食,因害怕被水中蛟龙所害,所以人人在身上刺了许多花纹以避蛟龙,还把头发剪短,以便下水。
泰伯和仲雍来到吴地,也依照吴地的风俗,也断发、纹身,以绝回国之念。
商王武乙十五年,武乙又从河北的冀州迁居河南的豫州沬地(现在河南鹤壁淇县境内)居住,开始在沬地营建宫室,初步形成了沬邑,成为商国的行都。
商王武乙二十一年,古公亶父病薨(注:诸侯死亡专用词),族人寻到吴地,要请泰伯、仲雍两位回去,他兄弟两人指着身上的刺纹、头上的短发,说:“我们现在这般模样,怎能回国为君?”
族人无奈,只好回去拥立季历为君。
此时,吴人方才知他兄弟俩是为了避位才到吴地来的,据《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记载,吴人认为泰伯有道义,重兄弟情谊,当时就有一千多户人家归附他,并开始仿效中国,尊泰伯为君。
后来泰伯在吴地病逝,其弟仲雍继位,号称虞仲,其子孙世代为君于吴地,到二十三世孙夫差时终成春秋一霸,进逼中原,此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季历即位的时候,正值商王朝政权日趋衰微的时候,季历招抚各地流亡而来的奴隶和流民,开垦荒地,田地越开越多。
他沿用父亲的政策,凡是前来开拓荒地的民众,不论是否奴隶,只需在收成的时候,缴纳其收成十分之一的稻谷,其余一概归耕种者自己享用处理,不再干涉其它一切。
这种方法,其实是沿用了商汤时期的政策,它比商朝现行的税赋政策自然宽大、自由了许多。
于是各地无业游民,尤其是逃亡的奴隶,无不闻风而至,归附于季历,周国开始蒸蒸日上。
周公季历一面师承父亲古公亶父的遗道,笃于行义,领导周氏族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一面修造兵器,训练军队。
那时的商王虽然禁止各诸侯国制造、储藏铜质兵器,却因国势已衰,政令已经不畅,最根本的是,商国还不知道此时的周国已有铁器出现。
周氏族人自古公亶父迁居到岐山时,已经学到了采集铁矿石来冶炼铁的方法,造了不少农具,因而农业大兴。
现在周人用铁试着来铸造兵器,发现竟然比商家垄断的青铜兵器还要尖锐、锋利许多。
于是在农闲时节,流亡而来的民众在周公季历和其族人的带领下,大练阵法、武艺,准备开始向外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