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火力不足的缺点,直接导致了战役结果不如预期。
凭借前几次战役打出来的威慑力,起初的志愿军势如破竹。
然而,当他们攻击到砥平里时,却吃了大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砥平里驻扎了美军第2师第23团、法国的一个营、一个坦克连,还有一个重炮营,总兵力超过了六千人。
这些部队有环形防御阵地的保护,志愿军的武器很难对他们造成有效杀伤。
1951年2月13日,8个团的志愿军,对砥平里发起进攻。
由于缺乏重武器,我军始终无法攻克敌人的防线。
最终,攻击砥平里的战斗未能取胜。
而这次战斗的失利,也让一场本可取得的胜仗变成了平局。
志愿军对重火力的需求,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为了提高志愿军的作战效率,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从1951年开始从苏联进口大口径火炮。
当时,我国从苏联进口了多门火炮,这些火炮性能先进,威力大射程远。
在这些数量众多的火炮中,有三款火炮是非常有名的。
第一款是ML20型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这是我国从苏联进口的最先进牵引式火炮,其全重5.92吨,最大射程14.78公里。
这样的性能在当时世界各国的重型火炮中都是相当先进的,我国进口ML20型加农榴弹炮,迅速解决了我军的炮兵的短板。
第二款是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这是我国进口的主力火炮,火炮全重2.45吨,如果我军炮兵使用21.8公斤的炮弹,该炮的最大射程为11.8公里。
第三款是BM13型132毫米火箭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喀秋莎”
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通常配备在吉斯卡车上,携带16枚火箭弹,在战斗中可以迅速发射,在短短几秒内便能将弹药倾泻而出。
一次齐射的火力覆盖范围高达4万平方米,相当于95个篮球场的大小,几门喀秋莎火箭炮便足以让战场陷入烈火焚烧的恐怖场景。
它不仅打击力强大,还具备高机动性,能够在发射后迅速撤离,令人防不胜防。
到1951年4月,经过重新组建和改编的志愿军炮兵部队陆续进入朝鲜参战。
当时,志愿军在朝鲜的地面炮兵部队已增至28个团,其中,第一线作战的11个军分别配备了1个军属野榴炮团。
此外,炮兵指挥所还指挥着4个榴弹炮师(共11个团,其中包括3个苏式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团,8个配备日式或美式野炮、榴弹炮的团),1个防坦克歼击炮师(4个团)以及1个火箭炮兵师(2个团)。
志愿军的火力得到了显着增强。
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的炮兵面临数量不足、性能较差、机动性差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援步兵的作战推进。
许多志愿军步兵的师、团级指挥员长期习惯于指挥步兵作战,对炮兵的技术和战术不够熟悉,缺乏对火炮性能和战术运用的深入了解。
在实际作战中,因担心麻烦或害怕引发美军飞机及炮兵火力的打击,不愿动用配属的野战炮兵。
尤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中,有些师甚至没有使用过山炮,只倾向于使用步兵和携带方便的步兵火炮。
因此,出现了不给炮兵分配任务、分配了任务却不给足准备时间,或者随意分配任务的情况,甚至将榴弹炮与迫击炮混合使用。
由于这些问题,步炮协同在运动战期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导致本已数量稀少的野战炮兵未能在作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951年4月15日,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召开了首次炮兵会议,会议强调在作战中要将优势兵力和火力集中于主要方向,贯彻“火力集中、阵地适度分散”
的作战原则,特别重视白天的战斗和协同作战,同时加强防空措施和伪装工作。
1951年6月,在志愿军进行持久战准备期间,特别强调了各兵种之间的作战协同。
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强调,要精心组织各类火力和各兵种之间的紧密配合,尤其是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
他指出,突破之后不能认为炮兵就无用武之地了,也不能因为顾虑而不敢使用炮兵,必须为炮兵的跟进提供有利条件。
炮兵的火力支援要持续到战斗的最后阶段。
火力与突击的无缝结合,是未来组织战斗、特别是步炮协同的核心任务,也是所有步兵和炮兵指挥员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