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新任1营营长罗素少校召集了C连连长米切尔中尉,命令他在1月29日继续向砥平里方向进行巡逻。
营作战参谋拉多少校向米切尔说明,计划在10点30分与第21团穆勒中尉领导的巡逻队在茂村南方20公里处会合,随后共同行动,务必避免与中国大部队交火。
1月29日8时,米切尔率领由44名官兵组成的巡逻队,在获得D连增援的1门75毫米无坐力炮、1门57毫米无坐力炮和2挺重机枪后,分别乘坐2辆34吨卡车及9辆吉普车出发。
在最后,美军第23团的助理作战参谋斯塔伊上尉也加入了巡逻队,负责与第21团巡逻队进行联络。
在下午1时,两支美军巡逻队汇合后,开始朝茂村进发。
此时,美军的总人数达到了60人,装备包括2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8支勃朗宁自动步枪、1具火箭筒、1门60毫米迫击炮、1门75毫米无坐力炮、1门57毫米无坐力炮以及若干加兰德步枪。
同时,空中还有一架炮兵联络飞机全程伴随。
从一个加强排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火力配置无疑是相当可怕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美军的目标是一处位于砥平里东南约5公里的山谷。
山谷内有一条铁路,连接汉城、杨平和原州,铁路穿过山脊线的隧道后向东南方向转弯。
铁路上方还有一条乡间公路,从铁路穿过后直通西北方向的砥平里。
山谷的东南方向是453高地,而稍远一点的西南方向则是鲸山(542.5高地)。
这两座山上没有高大的树林,只有矮小的灌木和稀疏的松树。
山谷北面则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名为茂村。
1951年1月29日,美国军队第23步兵团的一支机动巡逻队在战略要地砥平里东南约3英里处的一个铁路涵洞内遭遇了志愿军第42军125师375团的伏击。
经过激烈战斗后,美军意识到他们已经闯入了志愿军第125师的前哨阵地。
第三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在战线的最东端留下了125师,驻扎在南汉江以东的地区,距离茂村相当遥远。
那么,茂村一带怎么可能会有志愿军呢?
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杨平。
如果李奇微敢于对杨平发起突击,志愿军将面临巨大的失败风险,但李奇微却不敢这样做。
李奇微不敢轻举妄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彭德怀会忽视杨平的重要性。
彭德怀在部署时,必须防备美军对杨平的突袭。
早在1月27日之前,彭德怀已命令42军军长吴瑞林,要求42军立即停止休整,迅速前往龙头里地区进行阻击,以掩护全军主力向东集结。
吴瑞林命令125师师长王道全,率部队迅速前往龙头里以南地区展开阻击。
彭德怀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部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杨平是西线志愿军主力向东转移至横城、砥平里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杨平还是志愿军38军背后最重要的退路。
一旦杨平被美军占领,志愿军不仅只能全军撤退,被迫提前转入机动防御,等待第3、第19兵团到位,这是唯一可行的选择;而且部署在汉江南岸的38军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杨平必须坚守,而第125师则肩负起防止美军第10军沿南汉江从侧翼突袭杨平的重任。
然而,由于李奇微不敢发动对杨平的突击,战局才演变为后来的横城反击战和砥平里战斗。
那李奇微为何不敢对杨平进行突袭呢?
第一个原因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李奇微总结了美军在前两次战役中失利的教训,采用了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使各部队紧密配合,彼此靠拢,不给志愿军留下任何穿插的空隙。
第二个原因在于李奇微发起的“霹雳行动”
实际上也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勉强进行的反攻。
当时参与长津湖战役的美军第十军刚从釜山登陆,仍需时间休整,无法立即投入战斗。
因此,李奇微无法在整个攻势中都保持紧密的阵型。
事实上,第8集团军的攻击主力集中在汉城以南的汉江南岸。
李奇微通过先前的侦察了解到,这一带并无志愿军的主力部队驻守,这对屡次受挫的美军来说,是一次重整旗鼓、重拾信心的绝佳机会。
尽管由于兵力不足,美军第9军和第10军之间的杨平、骊州轴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隙,但李奇微认为,东线美军第10军所面对的人民军战力已经大幅削弱。
虽然第10军中的美军部队仅有第2师,其他则是韩军部队,但面对已受重创的人民军,这些部队不足以对第10军构成实质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