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天哪!
老天的馅饼不要钱的吗?怎么出门又碰到这个好事?找上孙主任,除了纸和笔,还要了把尺子,炉子供销社就有卖的,取出来一个,量完内径和高度,李旭东开始了第二次设计,用脚踩的,用手按压的,画完图纸,又准备骑着车跑路,孙主任死活不让走,一定要和他喝一杯,直言自己是李旭东的福星。
两次来门头沟都设计出了好东西。
没多喝,就二两,李旭东两世为人,知道花花轿子众人抬的道理,多栽花,少栽刺。
表示会让孙主任沾光。
说完,又直奔南锣巷供销社。
马主任看不懂没关系,只需汇报上级,联系轧钢厂就够了。
藕煤机还没做出来,娄半城出现了,朱副主任也来了,就连机械工业部也来了几名专家,手动十二孔藕煤机制作出来。
专家在轧钢厂找了两百斤煤,又称了六十斤黄土,加水充分搅拌,开始制煤。
娄半城嫌蜂窝煤在自然条件下干得不够快,没关系,轧钢厂有锅炉房,在旁边随便烘一个晚上,保证干得透透的。
十来个人在轧钢厂吃的小灶,何大清的手艺没得说的,比李旭东这个半吊子还是强上好几筹。
李旭东的水平在一般人之上,何大清作为专业厨师,又是谭家菜的继承人,水平自然是最高的那一档。
酒足饭饱,几个专家的疑问来了,“加这么多黄泥是什么意思呢?”
“是为了增加煤炭的黏性,正常的煤球,火钳一夹,煤块很容易散碎,加了黄泥之后,不仅是不容易碎,还能保温很久,更重要的是,煤炭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节约下来的煤,也能让子孙后代多烧几年。”
供销社的朱副主任和马主任恨不得对李旭东刮目相看。
可有个专家斜着眼睛瞟了李旭东一眼。
建国初期,所有的领导都认为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吃香啊。
李旭东知道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专家,看不起工人群体也是正常的,这种人不值得李旭东生气。
“信不信的没关系,我们明天试过就知道了”
李旭东心里还是有点生气,专家了不起,了不起不还是要吃大米!
专家关心一公斤煤炭燃烧了多少卡路里,他们和老百姓关心的不同,老百姓需要的是打开火门煤炭燃烧又旺又持久,需要的是晚上的一炉煤能保持到第二天早上,捅开火门又能做出一顿早饭。
节约用煤就是节约用钱。
李旭东又起了个大早,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军体拳,虎虎生风的感觉。
也不知道是轧钢厂上班的哪位工友透露出去的,都好奇的问他发明了什么东西,李旭东也只能回应,“就是个小东西,帮农民兄弟剥玉米粒的小机器。”
虚伪一点的说句恭喜,敷衍的就是一个字“哦”
。
有人居然还跟他说这东西没什么用,农民兄弟一年有大半的时间是休息,多的是时间处理这些玉米粒。
那一天能完成的工作何必要做上三四天呢?明明能用机器做的事何必要用手呢?
轧钢厂里,四只家用小炉子一字排开,两只炉子用老式煤球,两只炉子用新式藕煤,同样的操作,烧水,煮饭,炒菜,家里怎么用煤的,现场就怎么用,上午到下午,老式煤球在同样的重量测试下,都熄火了,新式煤球还在继续燃烧。
很多时候,事实胜于雄辩。
三块蜂窝煤终于燃烧殆尽,煤灰用火钳一夹就起来了,不粘连,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不用像老式煤球一样夹得到处都是煤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