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阿夏和晓椿好奇地凑过去瞧,确实有进步,从狗爬变成猫爬罢了。
两个人偷笑,不好明着打击她,便附和道:“确实比之前写得好一些。”
这么说完,小阿七探过头去瞧,忍不住大笑,“好什么呀,跟我家里幼弟写得一样。”
他那弟弟才三岁,山桃气得脸红,放下灯就要起揍他。
阿夏看热闹不嫌事大,在那给他们鼓劲。
正打闹着呢,就听底下方母就在喊:“阿夏,你领着阿浔几个人下来,我们要捣麻糍了。”
“好,阿娘我下来了,”
阿夏应她,而后几个人手忙脚乱地将东西全都归置好,拎着长长的孔明灯急急忙忙下去。
捣麻糍的地方在院子里,已经站了不少人,小孩满院跑,追着几只猫狗玩。
大人则全围着个有些年头的青石臼,老大一个,圆口底深。
里面放着热腾腾的糯米,却不白,是墨蓝色里透着点黑。
这样的色是专用山乌饭树的叶子捣汁或煮汤,糯米浸在汤里头,上锅炊熟得来的。
山乌饭树是镇民的叫法,其实阿夏更喜欢它另一个名字,南烛。
但不管是哪个名字,要捣成乌饭麻糍都费劲,得配个石锤来捣,底部安的石头四方块,很重。
捣麻糍的汉子要一只手抵着木柄与石头的连接处,另一手握木柄顶端,用力往下压,捣乌饭。
跟前坐着的人旁边放一盆水,时不时沾水去把乌饭按到正中,捣成又软又光滑的麻糍不是易事。
没捣个一刻就累得额头冒汗,所以围在旁边的汉子大多不是来看热闹的,得轮着真下功夫去捣。
只有小孩是带着嘴来吃的,刚捣好的麻糍很软很黏,大人就会趁热揪几小团下来,塞给候在一边的孩童,大多直接吃,乌叶捣的麻糍有股很淡的清香,吃着十分细腻。
要是只用糯米捣的,又白又软光溜溜的有韧劲,那吃时要蘸点糖或是蜜,美得小孩能吃完小块,后头又得缠着再要一点。
阿夏年年都是等着吃热乎的那个,才刚好她爹就会远远地喊她名字,塞给她一团麻糍。
她边嚼边看他们做麻糍,正宗的乌饭麻糍不是没型的。
得要拿一块陈年老木板,专用的,底下撒松花粉防沾,黄豆粉不如它配乌饭麻糍。
一大团烫麻糍得在案板上揉到全身沾满粉,拿擀面杖给擀成平整有厚度的一大块,再撒点松花粉,切成小方块。
这样才算是正宗,软胖的一小块,黄中透黑,阿夏最喜欢这种软糯弹牙的口感,她爹还专门做了熟豆沙,给包在里头。
第一口吃着是清香的,有点淡,吃到豆沙后甜中带着松黄粉的香。
吃了两个就不成了,真的很饱腹,阿夏很知足地停手,再吃一个就会撑得人难受。
方父他们做的麻糍很多,几家分分也还有剩的,吃不完的麻糍隔天就会变得很硬。
给泡在水里头,或蒸熟,或油煎放馅料,吃起来又是别有风味。
只消别放到水都浮白花了还吃就成,那样阿夏真的是硬着头皮都吃不下。
捣完麻糍后天色渐晚,院子里的热闹却只增不减,人声嘈杂。
“今年这麻糍做的可真不错,我送点给我家岳母。”
“可不是,能吃不少时日。”
“哎呀,”
方母看到天色才一拍大腿懊悔道,“说了今日请你们来吃饭,结果捣到现在,菜也没做。”
“还做啥,捣这点麻糍从早忙活到晚,别的再好吃我也吃不下。”
“小芹是个闲不下来的。”
众人又是一声笑,旁边还有小孩在那里磨着大人要走,“娘,再不去放孔明灯都没处放了。”
“对哦,赶紧的,小芹你们呐快点拿孔明灯去,再晚一些,是真的得熬到大半夜才能放了。”
“走走走。”
大家如梦初醒,收拾东西你推我赶的往外头走,当阿夏坐到船上时,最后一点天光也散去,夜色四合,渔火绰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