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1330年,设老告军民总管府统治今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一带。
云南行省的东南与安南(在今越南北部)接界。
这里的边界基本上与今中越边境线吻合,惟临安道宣慰司(治今云南建水)所属阿月部的地域,还要超出今马关县境,达到今越南河江省的部分地区。
沿着不同方向散布到云南境内的许许多多种落集团,在无数由自然环境造就的相对隔绝的聚居区中形成差异极大的经济和文化景观。
见于元代史籍的各种土著居民,就其大的族类而言,有白人、罗罗、金齿百夷、么些、斡泥、峨昌、撬人、土僚、蒲人等等。
白人是今白族先民,是以南徙入滇的古代氐羌族当中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一些族系为主体,并融合了汉魏以后移入南中的汉族大姓瘤氏以及其他一些汉族人口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体。
南北朝以后,它以“白蛮”
见于史籍,而与“乌蛮”
(分布在云南的另外几支氐羌人后裔)相区别。
元代又称他们为阿、(寸白)、白人。
其分布地区,以中庆、威楚、大理、永昌(治今云南保山)为主,东至普安、曲靖,北至丽江,南及元江。
他们多居住在坝区,以农耕为生,有水田,称五亩为“一双”
,种植麻麦蔬果。
其农业经济与汉人颇接近,所以元代入滇的汉人,认他们为“汉之遗裔”
。
尤其是城镇或其附近地区的白人,在与汉族交往中风俗逐渐接近汉族。
到明朝,“近城汉、焚人风俗”
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中庆晋宁的元代白人王惠临终时遗训子孙,“忠孝丧礼完全遵照古风(这里的“古风”
其实是指汉人风俗),不要追随焚俗”
。
这个例子既说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白人对汉地仪文之制的仰慕,同时也说明当时流行的“焚俗”
毕竟还保持着若干固有特点。
在写成于元代的《云南志略》中,李京这样描写当时白人风俗:男女首戴“次工”
,制如中原渔人之蒲笠,差大;编竹为之,复以黑毡。
亲旧虽久别,无拜跪,唯取“次工”
以为馈。
男子披毡椎髻。
妇人不施粉脂,酥泽其发,青纱分编,绕首盘系,裹以攒顶黑巾。
耳金环,象牙缠臂。
衣绣方幅。
以半身细毡为上服。
处子孀妇(即未嫁女子和寡妇),出入无禁。
少年弟子,号曰妙子。
暮夜游行(晚上出来闲游走动),或吹芦笙,或作歌曲。
声韵之中,皆寄情意。
情通私耦,然后成婚。
居室多为回檐,如殿制。
食贵生,如猪、牛、鸡、鱼,皆生醢之(意即把猪牛鸡鱼等肉生剁成肉酱),和以蒜泥而食。
每岁以腊月二十四祀祖,如中州上冢之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