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现象多年,如今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怎么会不激动。
会议上,于部长将与谭砚的对话归纳总结了一下,简单将大致情况做了个说明,接着便放下小本本,等待众人的发言。
“……就这样?”
徐明宇一脸失望,“空洞的成因呢?特殊能量场的源头呢?谭砚与空洞的联系呢?全都没有答案吗?”
“正是如此,当前的情况很复杂,谭砚的出现不仅没有解决我们现存的疑问,而且还增加了很多问题,对此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于部长问道。
他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个办法,只是说起来有些荒谬,需要说服眼前这些人。
虽然“空洞现象”
的主要负责人是于部长,但他只是统筹总管,具体理论成因还是需要研究的分析,实际操作还是手下这些人。
他最多就是将这些人的研究结果翻译成一般人能听懂的话,上报国家,申请经费和资源以及实验权限。
“我有一点不是很理解,”
研究组副组长,一位老教授问道,“他进入过‘空洞’无数次,怎会什么都不懂?就算没有仪器,难道不会对比分析每次进入‘空洞’后的空气成分、重力变化、生物特性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吗?只要多对比几次,总能求同存异,找出每个世界的不同规律的。”
“还有土质变化、气候特征、可食用水源的成分,这些也应该注意吧?”
另外一个教授补充。
“他有那么大好的机会,却整整四十年没有丝毫进展,这真的是……”
研究组组长费因顿费教授失望地摇摇头。
另外几个组员也连连点头,竟然连最基本的环境因素都不分析,实在是……
“各位请注意,”
于部长敲了敲桌子,“谭砚的工作性质与大家不同,他不是科学家。
而且也不是没有科学家为科学为真相奉献自己的生命,冒险进入空洞中,但是他们回来了吗?”
众人顿时沉默了。
于部长举的例子发生在九十年代,“空洞”
现象刚刚发生的时候。
有几个别国科学家经过无数次测算后,制造了能将自己带回来的仪器,全副武装地带着仪器进入空洞,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石沉大海。
那之后便没人再敢冒险做实验,更不敢再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来对待“空洞”
,这是超出他们理解范围内的现象。
“我知道大家对‘空洞’后究竟有什么很感兴趣,刚才我的报告中没有提到这一点,这是因为我并没有问谭砚。
下面我讲一下我的经历——
那是一个熔岩世界,体感温度超过50度,天空被尘埃掩盖,一片昏黄,看不到天空中是否有太阳和星辰。
那里处于一个极为不稳定的状态,大地裂开,地浆喷出,无数我没见过的动物淹没在温度超过2000度的岩浆中。
空中到处喷射着因沸腾而四溅的岩浆,稍微沾上一点半个身子就会融化,是个极为危险的世界。
在座的各位若是去了那里,还会有心情检测对比环境差别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