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崇祯十七年十月初十,崇祯皇帝抵达南京后进行的第一次科举改革考试,在江南数省举行。
无数儒生学子开始进入考场,按监考官员的指点,参加各自的科目考试。
其中,甚至包括了许多从李自成、张献忠、满清控制下的地盘赶来参加明朝科举的学子。
这次的科举考试,不再所有人笼统的进行统一考试了,而是细分了科目。
所有的考生,报名的时候就被分到了综合科、医药养生学、农林矿产学、刑侦监察学等各个科目。
年龄小,以及不知自己特长的学子,都被推荐参考综合科,跟以前的科举考试内容差不太多。
年龄大,多年参加科举还没有中举的秀才、老童生,则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专业科目进行参考。
如果录取通过,一样可以由政-府安排相关专业的公职。
因此,这次科举对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巨大的改革,受到了绝大多数文人的欢迎。
因为,古代科举的录取率实在太低了,从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会试,殿试,每一级的录取率都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特别是到了明朝末年,参考学子越来越多,导致录取率越来越低,每个省乡试录取举人的比例经常不到百分之三。
而通过京城的会试,由举人进阶进士的录取率,也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八以下。
这样的录取率,普通学子想要通过乡试,考中举人,获得当官的资格,是相当困难的。
也就怪不得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描绘范进中举后的反应,相当激动,以致癫狂了。
杨毅认为,在古代这样识字率极低的环境中,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是相当珍贵的,应当充分利用起来,为人民服务。
而不是让他们在家里继续寒窗苦读,年复一年的参加科举考试。
有些学子因为兴趣爱好,或者父辈家学的关系,比较偏科。
他们在医学、农学,或者其他专业上有特长,却因为不精通八股文,就被科举考试拒之门外。
杨毅觉得,这对那些专业人才是很不公平的。
因此,这一次的科举改革,他细分了许多专业科目,让所有愿意参考的读书人都有一个选择的余地。
如果感觉自己不是很擅长写诗作赋、针砭时事,那就选自己擅长的其他科举进行参考。
因为专业考试参考人数少,还可以增加录取的几率。
如此,很多老大年纪了,却还在为考秀才、考举人而努力的老读书人,就可以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科目参考。
争取一次考上,然后就由政-府安排一个相关专业的公职,吃上皇粮了。
对考试的级别,杨毅也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只需要经过县试、府试、省试、国试四级了。
县试为所有读书人不分年龄大小的海选,目的是将那些凑数的半文盲踢出去,录取一半参加府试。
府试录取百分之二十通过后就授予秀才功名,跟以前的秀才享有同等的特权。
秀才如果不参加再上一级的考试,或者参加了,却未录取,那就由地方州府安排正九品以下的公职,进入官府衙门工作。
秀才参加全省的省试,录取百分之十通过后就是举人,享受以前的举人所有特权不变。
举人可以由各省政-府授予正八品以下公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