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这本书忠实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方汉语的原貌。
“大哥,你从哪里来?”
“我从高丽王京来。”
“如今哪里去?”
“我往北京去,”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市民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大量的本小说中,《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完全是使用当时北方汉语白话来写作。
而到了清朝,由于史料文献的丰富性,我们更可以通过当时存留下来的大量皇帝批复的奏折来感受到当时口语和书面语文言文的巨大差异。
在雍正皇帝的奏折中高频出现:“朕知道了”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
,这种大量白到不能再白的大白话,
同样在被很多人质疑是现代人伪造,但已经证实是明末文物的着名的扯淡碑上也能看到像“扯淡,再不来了”
这种生灵灵活现的口语。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雍正:之前不是已经盘点过朕?
下次请直接跳过吧,本来挺正常的文字。
被你们解读之后,总感觉怪怪的。
【因此到了元明清三朝,仅就北方汉语而言,它的口语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一个明朝人而言,“之乎者也”
是写作才会用到的书面语,而日常交流的口语与今天所差不大。
自魏晋开始至明清,汉语完成了口语与书面语分离。
文言文不仅对我们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古人,对明清的古人们也一样。
虽然口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由于儒家“是古非今”
、“言必称三代”
的传统,元明清的书面语依然沿用文言文。
好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成超级稳定,不会因为口语的变化而读不懂几千年前的文章。
坏处:普通老百姓没上过学的情况下,完全听不懂。
即便侥幸认识几个字,倒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古文,还是看不懂。
使得知识被垄断在极少数的精英阶层。
】
评论区:
〖明清时期可以用这句话解释:工作用申论,下班用白话。
〗
〖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用的是竹简,省材料。
〗
〖我觉得古人日常都是讲白话的,之所以有文言文,是因为以前纸张难求,用竹简刻字麻烦,成本也高,所以需要缩减,文言文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