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眼看春日无雨,长到一半的青苗就要颗粒无收,福建巡抚金学曾望着打蔫的水田心中惆怅无比,陈振龙却没有藏私,他让儿子陈经纶向巡抚呈报了《献薯藤种法禀帖》,说明了番薯之利,建议官府带头试种番薯以解灾荒。
金学曾对陈振龙义举大为激赏,并命其在官田内试种。
陈振龙父子7月种番薯,11月就开掘,只种了四个月的番薯就能丰收:“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
试种有了成效,陈经纶立刻再恳请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
。
幸好啊,这个金学曾也是个好官,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通令各县栽种,果然大获丰收,闽地的饥荒很快得到缓解,活人无数。
但是明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红薯的产量一直很高,又很好吃,却也跟玉米似的没被重视,那会儿就是闽粤两地的百姓有种植,直到清朝入关,北方都还没有人知道番薯。
】
明洪武,朱元璋:“……”
他也想知道那时候的朝廷怎么回事!
“张居正呢!
他不是救时之相吗?万历那个鳖孙当政时传入的番薯,他身为首辅怎么不知道推广各地种植!”
朱元璋无能狂怒。
秦王朱樉再次不怕死地插嘴:“爹,那会儿张居正早死了,您忘了,他万历十年死的,还差点被老四的鳖孙鞭尸。”
朱元璋阴森森地看了他一眼:“你再多嘴,就叉出去。”
朱樉赶紧闭嘴。
朱棣却摸着下巴沉思:那什么美洲还分南北?听起来那地方好像不小呢,又有那么多好东西……能找到,打下来吗?
【最令人敬佩的是,哪怕朝廷不在乎,陈振龙和他的后代子孙却一直致力于番薯的推广与引种,还无偿将种植番薯的技术传授给亲族、乡民,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们希望能用番薯救更多的人,希望百姓哪怕在灾年也不必卖儿卖女、都能活下去。
明末清初,陈振龙的曾孙在浙江鄞县试种番薯,成功把番薯从闽地推广到长江流域一带。
乾隆年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带着好朋友余瑞元、刘曦把番薯引入山东,在北方各地成功推广。
他们不仅赠送当地百姓薯种,教授番薯的种植方法,还自费张贴告示,动员百姓种植,还写出了种-花家历史上第一本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录》,这本书书-记录了番薯从吕宋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资料、还有在各地不同气候、土壤下的种植经验,是非常非常非常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
后来,陈世元的儿子,又利用去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番薯带到了河北河南和北京。
而在四川的地方志中,则提到了陈世元好友余瑞元的子孙也通过经商将番薯带到了四川和湖南等地。
自此,陈家七代人和他们的朋友,终于完成了红薯在全国各地的推广种植,番薯因为产量高、易种植,也成为了天灾频发的明清百姓非常重要的口粮,遇到旱涝歉收的年岁,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最后保障。
陈振龙和他们的子孙就好像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拯救万民的家族,要知道,从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带回番薯,直到将近两百年后的乾隆五十一年,当政的朝廷才正式下令在全国种植番薯,而在此之前,全靠陈家耗费了七代人的心血,自费奔走救民。
到了我们新种花成立后,遇到了那三年灾年,番薯更是成了“国之重器”
,不知救了多少人。
现在福州、福清等地还有金学曾、陈振龙和其子孙的功祠哦!
】
七代人的心血……耗费了两百年的光阴!
陈家人如微小的星火,代代接力,不断点亮华夏九州亿万庶民生存的希望,没有人要求他们要这么做,他们却坚持了两百年。
而明清的朝廷却不在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