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那怎么办?总不能让卫星关机吧。”
张博士苦笑。
“不,我们要学会共存。”
林薇眼神渐亮,“既然无法消除干扰源,就让它为我们所用。
我们可以开发一套‘电磁指纹识别系统’,把常见空间电磁信号建档入库,一旦监测到特定频谱特征,提前调整屏蔽参数或切换通信窗口。
这就像是给量子网络装上耳朵,听懂宇宙的声音。”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深空模拟舱内,吴浩正见证一场惊心动魄的测试。
新制备的多层复合超导磁体被置于-230℃极寒与高强度伽马射线双重考验之下。
仪表盘上,临界电流值一度从1500A跌至1100A,警报灯闪烁不止。
“坚持住……再坚持十分钟……”
赵工死死盯着温度曲线。
突然,数据显示磁体性能开始回升。
“怎么回事?”
有人惊呼。
吴浩却笑了:“是我们加的液态铟镓锡微胶囊起作用了。
低温导致基体收缩产生微裂纹,胶囊破裂,金属流入缝隙并凝固,恢复了电路连通性。
这是一种被动自愈机制。”
“这简直是人工血管!”
一位研究员惊叹。
三天后,两支团队在东大总部汇合。
吴浩展示了一段视频:改造后的磁体在经历一百次冷热循环与累计十小时辐照后,仍保持98%原始性能。
“我们给它取名叫‘星脉’??象征着未来星际航行动力的血脉。”
林薇也带来了好消息:“新的分段屏蔽+智能预警系统已稳定运行一周,量子密钥分发成功率恢复至理论极限。
我们把它命名为‘灵犀’,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寓意信息传递的纯粹与默契。”
吴浩站在会议室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位成员:“看到没有?当我们不再把材料当作死物,而是赋予它感知与反应的能力,科技就开始有了生命。
接下来,我们要让‘星脉’与‘灵犀’真正融合??用超导量子网络为星际飞船构建全维感知系统,让它不仅能飞向星辰,还能理解宇宙。”
计划迅速推进。
半年后,首艘试验型深空探测器“启明一号”
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
它没有携带传统燃料,而是装备了两台“星脉”
超导推进器,依靠地面与空间站联合供能的微波束驱动离子流。
船体内置“灵犀”
量子传感阵列,可实时感知周围电磁、引力场变化,并通过量子纠缠信道回传数据。
发射当日,全国瞩目。
火箭腾空而起,穿越云层,最终在近地轨道平稳展开太阳能收集帆,开始接收来自地面阵列的能量注入。
然而,第三天凌晨,指挥中心突然收到断续信号:“……姿态失控……左翼推进器输出异常……量子导航失效……重复,量子导航失效……”
吴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数据显示,探测器在穿过南大西洋磁异常区时,遭遇强烈地磁扰动,导致“灵犀”
系统的SQUID传感器集体饱和,无法分辨真实信号与噪声,自动驾驶程序被迫关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