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研发团队立刻展开实验。
他们将钆元素以0.5%的比例掺入室温常压超导材料中,然后通过特殊的涂层工艺,在材料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度为10微米的镍基合金缓冲层。
经过模拟测试,改性后的超导磁体在宇宙射线照射下,超...
浩宇科技总部大楼顶层的会议室里,吴浩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城市灯火如织。
窗外夜色深沉,而他的思绪却如同被点燃的星火,不断延展向更远的未来。
刚刚结束的联合国颁奖仪式上,掌声雷动,媒体镜头闪烁不停,但真正让他心潮澎湃的,并非荣誉本身,而是那句话??“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句褒奖,更是一种责任。
回到公司后,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召集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
国际空间站的合作虽已取得突破,但航天领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超导储能电池的成功只是第一步,”
吴浩坐在长桌尽头,声音低沉却坚定,“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系统集成问题。
国际空间站提出希望我们参与下一代‘太空能源网络’建设,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要从单体设备升级为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
林薇翻看着手中的项目备忘录,眉头微蹙:“分布式系统?那可不是简单叠加几个电池就能解决的。
太空环境下的能量调度、热控平衡、故障冗余,每一个环节都比地面复杂百倍。”
“没错。”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张院士接过话头,“而且空间站轨道运行周期短,每90分钟经历一次昼夜交替,光伏阵列供电极不稳定。
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充放电切换,同时确保整个电网不会因局部波动而崩溃。”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这时,航天科技集团的代表王工开口道:“我们做过初步测算,如果采用传统调控方式,至少需要增加三倍以上的控制节点和通信带宽,这会大幅增加重量和功耗,不符合轻量化原则。”
吴浩轻轻敲了敲桌面,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为什么不换个思路?既然超导本身就具备零电阻传输能力,能不能构建一个全超导直流微网?让电力在无损耗状态下自由流动,再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动态分配?”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震。
“理论上可行!”
张院士激动地站起身,“如果我们用高温超导电缆连接各个储能单元和负载端,配合基于AI的预测性调度系统,不仅可以消除线路损耗,还能大幅提升响应速度!”
“但难点在于冷却。”
林薇冷静指出,“目前空间站无法提供液氮或液氢的大规模持续供应,若依赖机械制冷,能耗又太高。”
吴浩早有准备,他调出一份最新实验数据:“我们在青海高原基地测试了一种新型闭环氦循环冷却系统,结合多级热屏蔽结构,在模拟真空环境下实现了连续三个月稳定维持-196℃。
虽然体积略大,但完全可以模块化集成进舱段设计中。”
会议持续到凌晨两点,最终达成共识:立即启动“天枢计划”
??代号为HXN-1的太空超导能源网络预研项目。
目标是在三年内建成首套可在轨部署的全超导能源中枢原型机。
与此同时,国内的超导磁悬浮地铁研发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青岛试验场传来消息,全尺寸屏蔽层样件已完成制造,正在进行电磁兼容性实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