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下,列为第三项。
而对这个范围广泛的罪项所作出的唯一澄清是:这指的是“谋背本国,潜从他国”
。
对于“叛徒”
的处罚,则开列于《大清律侧》的惩罚部分:所有参与阴谋者,不论主从,均一律斩首。
罪犯的妻妾儿女则发配给有功官员之家为奴,其父母、兄弟和祖父母则流放二千里外。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削发令本身并未作为单独的条款或于目出现在《大清律例》或《大清会典》的任何一个版本中。
也许,对于新政权的统治者们来说,不管他们推行这一法令的态度多幺坚定,却仍希望把它留在正式成文的法律文本之外。
对削发令的实行,或者将不涉及《大清律例》和《大清会典》,或者将以《大清律例》中关于谋叛的一般条款为依据——这些条款的绝大部分都是从以前各朝的律例中继承下来的,因而也具有更为深厚的合法性。
在满清征服中国的年代里,各地以抵制削发令为中心意象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抵抗运动。
在很多地方社区,要让人们团结起来,与其呼吁他们去效忠已经濒临灭亡的明朝政治秩序,毋宁召唤他们以抵制剃光前额来表现出捍卫自身文化尊严的决心。
发生于长江流域的那些闻名天下的抵抗事件,显示了在公众心目中削发问题与人的自尊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联系。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个文化的焦着点对于满洲人侵者也有着重要意义,促使他们在武力的使用上直指抵抗运动最顽固的中心。
这样一来,削发令又成了一项极为精明的行动:与其让那种不温不火对待新政权的消极态度得到滋养生长,毋宁让这种抵抗一下子爆发出来而迅速予以荡平。
可是,挑战削发令的个案在已被征服的省份不断被查获,对此又应当如何看待?满人征服者在处置各地蓄发者时表现出的狂热与残忍表明,他们相信,若稍稍放松对削发令的执行,便可能酿成民众的抵抗运动。
削发令因而便成了衡量官员们对于为新政权服务热衷到何种程度的一把尺子。
在下面的这些案子里,几个单独个人纯因偶然因素而被发现有偏离法令的行为。
这些案子表明,满人征服者不但极注意要在普通臣民中统一发式,也下了很大决心促使官员们顺从地为新政权服务。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让人感觉到清朝初年因削发令而产生的那种肃杀血腥的气氛。
时至1768年,难道满人因汉人违反削发令而绷紧的神经就会完全松弛下来了吗?在一般民众中——按照“种族记忆”
理论设想——每当到了要剃头的时候,父辈也许偶尔仍会向儿辈提及当年这件事曾有过的灭族危险?
儒生的方巾。
时届1647年3月上旬,距满族征服者大规模入侵华北、占领北京已有三年。
即便已是残冬,遥远的西北仍然干燥明冷。
汉军旗人出身的甘肃巡抚张尚刚刚接获北京要他外出巡视的敕谕。
3月4日,他到达了位于长城内的边城永昌城外。
县学的所有生员都跪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两旁迎候他。
张巡抚骑在马背上,颇为满意地注意到每个学子都戴着满族风格的暖帽。
然而,正如他后来所奏报的那样:中有一人,臣默窥其蓄发。
及至公署,随唤通学进试,亲自去帽验看。
本生吕可兴,果然全发未剃。
张尚大怒,命令地方官员对此进行调杳。
他们报告说,根据张尚的命令,关于削发令的告示曾在这一地区广泛张贴,因而这个不幸被捉住的武生员吕可兴虽来自农村,却实在是没有什么借口可寻的。
张尚将吕系狱,并上奏皇帝,要求将他“立刻枭首,已彰国法”
。
皇帝下诏日(可以设想,这是由严厉的多尔衮代笔的):吕可兴即就彼正法。
这不剃头的该管,地方官并家长、乡约地保、邻佑,应得罪名,又有成例,如何不遵?着察奏再通行申饬该部知道。
钦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