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1973年设立的台塑总管理处总经理室,正是这个管理系统的指挥中心,它控制台塑的16个部门。
台塑上下,事无大小,都经过总经理室的审核,再交由上级单位批准,最后才下达命令,由各部门执行。
总经理室对各部门进行审核,主要的目的是要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改善的计划,再与各单位共同研讨,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计划的效果,及时修改计划。
总经理室的幕僚人员,是台塑上下既敬且畏的一群。
他们时时给下面施加压力,因此,被台塑员工暗中称为“红卫兵”
。
对此,王永庆回应说:“我们中国人没基础,不努力的话,外国人看不起。
外国人一星期工作五天,为什么中国人要做六天?外国人不了解我们,我们没基础,所以多做一天来弥补,这很公平。
但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是没基础的,既不勤劳又放松,目前我们是绝对不能如此的。”
为此,王永庆举了一个例子:台湾每年都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到美国留学,累计总人数不下数十万。
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美国,他们有开诊所行医的,有从事教育或研究工作的,也有涉足企业管理的。
三个领域中,从事前两项的都有突出表现,惟独后者表现平平。
原因何在?
王永庆分别加以分析:
学医者,由于美国对于医师的教育和训练十分严格,留学生在这种环境的逼迫下,自当勤于学习,因此大多数都能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者,与行医者际遇极为相似,同样是因为美国的环境有一股迫使其非认真不可的压力,因而表现出色。
至于在美国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情况恰恰相反。
虽然攻读工商管理的中国人颇多,不少人拿了博士或硕士学位,但是,由于他们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美国社会又没有压力让他们非从基层做起不可,导致美国的大企业不爱用中国人,而我国的留学生则无从吸收美国企业管理的精华,空有一个高学历,却无所建树。
由此推论,压力不但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而且也是造就一个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
看准了,就要快行动
1953年,香港巨商霍英东毅然拿出自己几年来积蓄下来的钱,进军房地产事业。
1954年,他成立了立信建筑置业公司,专门从事房地产业生意,拆旧楼,又买又卖,从此,房地产成为他致富的基础。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从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决定性的一页!”
香港弹丸之地,人多地少,房地产走俏之势,几乎是生意人的共识,关键是看准了行动要快。
霍英东转入地产业,比李嘉诚早四年,比包玉刚认准地产业还早一年。
这对当时年仅32岁的小伙子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霍英东的举动,也引起了局内局外人士的普遍惊诧:一个惯于水性的水上人家子弟,难道会对陆地上的拆房建屋同样表现出熟谙?但是,说这话的人只能算是还不了解霍英东,他作为一个生意场上的“中锋”
,具有很强的爆发力,越是艰险越向前,决不回头。
当然,霍英东在跨出这一步之前,也并不是鲁莽行事,而是针对自己资金有限的短处,制定出一条妙计。
在此之前,房地产商人往往先要投资一大笔钱购地建房,待房屋全部建成后才逐一出售,或收取租金。
霍英东在此点上充分显示出他精明的经营头脑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他改变了这种旧的传统经营方式,采取大楼预先分期分层出售的办法,既预先把将要建造的房屋出售,然后用收来的资金造房。
如此一来,他就可完全弥补资金的不足,原来自己手上也许只有造一幢楼的钱,现在却可以“借鸡下蛋”
,造起十幢楼来,这样也加快了资金周转和建房进度,利润当然也丰富得多。
在房地产经营中,他实行了自己独特的“房地产业工业化”
:一是开创售“楼花”
的先河,二是率先利用宣传小册子及广告推销楼宇。
一改以前买楼一次付账的方法,采用预售的办法:购房者只要先付10%的现金,就可购得即将破土动工兴建的可供居住或出租的楼宇,诸如购买一幢十万港元的楼宇,只需交一万元就可以买到房产权,以后再分期付款。
这对房地产商来说,以前只能兴建一座楼宇,现在用同样的资金加上预收的款项,就可以兴建十座楼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