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要属下做什么,你必须解释清楚。
但有关你自己,你要像魔述师一样,绝不要解释你所作的事,你只要多用微笑,就能建立起神秘形象。
韬光养晦以屈求伸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
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
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韬晦”
,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
“韬”
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
的意思。
“晦”
是“黑暗”
、“隐晦”
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晦月”
,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
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
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
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的意思接近。
在人生之路,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可谓明智之举。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他是孙武的后人。
他少年时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
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
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便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
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忌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至魏国被召为附马,深得魏王的重任。
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
当孙膑来到魏国,庞涓就利用手中权力,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
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
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
,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
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
,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己所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