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沿清泉一带雕栏琢玉,清洁如画图一般;那三间小室里面,也是画栋雕梁,十分精致,内设床帐一具,诸如盥嗽妆具,没一样不备。
因为西太后的性情素喜修饰,每至一处,必敷铅华,再整云鬓,数十年如一日。
虽已年逾花甲,而犹不离脂粉,人家看去,不过是三十多岁的半老徐娘,哪里晓得她已五六十岁了呢?怕以美国的立特博士称西太后做“世界第一美人 ”
,真是非过誉之谈啊!
这且不在话下。
再说西太后和李莲英,自这天起,终在桐荫深处秘密游览,颐和园中的宫监也常常听得桐荫深处有男女嘻笑之声;正是李莲英和西太后游乐之时,内监等非经传呼,不敢近前,只远远地侍候着。
从此以后,西太后起居在颐和园里,对于一切的朝政也不来干预了,悉听德宗去裁判,正应了翁同和所说的乐不思蜀了。
这不是德宗亲政的好机会吗?
德宗自那日瞧了戏回去,心里很觉恼怒,一直和瑾珍两妃讲着当时的情形。
德宗越说越气,虽有两妃慰劝着,但德宗只是闷闷不乐,差不多一夜不曾合眼。
到了翌日清晨,退朝后便在御书房里台翁同和商议改革朝政的计划。
翁同和奏道:“照现在的情形看去,先皇的内制已不能通用的了,愚臣老迈无能, 恐筹不出良法,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只有让给一班后进的能人去建立功业吧。”
光绪帝慨然说道:“师傅既不肯担这个职责,俺现今决意重用康有为等一班新人了。
师傅可代俺传谕出去,令康有为明日在便殿召见就是。”
翁同和领旨退出,自去知照康有为不提。
单表光绪帝因甲午一役吃日本杀得大败亏输后,因备战的谕旨完全是自己所主张,很受太后的埋怨,又割台湾辽东给日本之外,还赔偿了军费两百万两;假使当时日本人不遣刺客行刺李鸿章,别国不出来干涉,恐怕割地和赔偿,决不至这点点哩。
后来,虽经俄国人的抗议和德法两国的帮忙,将辽东索回来,但各国的帮忙岂真是好意?也无非为着各自的利益罢了。
犹如俄国人的抗议,何尝是一心为中国设谋呢?多半是若日本取了辽东,于俄人大大的不利,因此不得不出头来助中国一臂。
至于德法两国,表面上是援助中国,实际上也是为着私利而已。
但看等到事体一了,俄国和李鸿章私下定了密约,租借了旅顺大连;德国也来占了胶州湾,法国也租了广州湾;同时英国要求租借九龙、威海,各国纷纷蚕食起来,把中国当做一块肥肉,大家尽量地宰割着。
这光绪帝究非昏庸之主,目睹这种现象,心上如何不恼?
愈是恼怒,变政的心也益急。
那天和翁师傅议定之后,准备在便殿召见康有为,咨询一切。
原来这康有为素有大志,他在甲午之前也曾上书条陈政见,什么停科举、兴学堂之类,那些满洲大臣只当他是狂言呓语,将他的条陈压住,不许上呈。
但翁同和做主试官时,读了康有为的文章,惊为奇才,便给他中了进士。
这样一来,翁康有了师生之谊,所以翁同和在德宗面前竭力地保荐。
光绪帝有心要召见康有为,面询一番,终以格于规例,不便越礼从事,只下谕着康有为暂在总理衙门学习行走。
过不上几时,擢康有为做了翰林院侍讲,这时又下谕召见。
到了那天,康有为便翎顶辉煌地到便殿见驾。
光绪皇上等他礼毕,就问他自强之策,康有为便陈述三大策:一是大聚群才,以谋变政;二为采取西法,以定国是;三是听凭疆吏各自变法,改良政治。
此外,如请详定宪法;废去科举,谋兴学校;开制度局;命亲王游历各国以侦察西国之良政,译西书以灌输知识;发行纸币,设立银行,为经济流通之计;天下各省各府办文艺及武备学堂,练民兵以修武事。
种种陈述,滔滔不绝,真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光绪帝听罢,不觉大喜,又赞叹了一会,谕康有为退去,并令保荐新政人才,以便实行变法。
这时,李鸿章与俄国订约后,往各国游历初归,光绪帝恶他甲午之战不肯尽力,着令退出军机闲居。
后因两广总督出缺,命李鸿章外调,出督两广去了。
恭亲王奕訢虽然刚直,但自甲午后起复原官以来,对于政事不似从前的严厉了。
不料老成凋谢,恭亲王忽然一病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