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则留在了左边,和现代的字形基本一致了。
后来右边讹变成了“戎”
。
《说文解字》:“贼,败也。
从戈则声。”
《说文解字注》:“败也。
败者,毁也。
毁者,缺也。
《左传》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
又叔向曰:杀人不忌为贼。”
由此可见,其本义是破坏、毁坏的意思;同时也有表示伤害、杀害的意思。
《楚辞·招魂》:“归来归来,恐自遗贼些。”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晋惠帝六》:“王衍、陆机、潘岳之死,自贼者也。”
由于这些行为是由人来施行的,所以后来这些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也称之为“贼”
。
《汉书·高帝纪上》:“明其为贼,敌乃可服。”
《史记·龟策列传》:“谏者福也,谀者贼也。”
后来引申为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
《晋书·陶侃传》:“杜弢为益州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也?天下宁有白头贼乎!”
因为这些搞破坏的人都很狡猾,也因此引申为形容词,表示狡猾、奸诈的意思。
虚化为副词,有很、非常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盗”
,会意字,该字出现的比较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
甲骨文上部是一个“?(xian)”
字,就像一个人张大了嘴巴,嘴边还流着口水的样子;下部为“舟”
形(古文字中“舟”
旁和“皿”
旁经常通用;秦文字以后定型为从皿)。
综合下来,整个字形象地表示一个人看见容器里的东西就流口水,有贪图、窃取之意。
小篆正体的上面不是两点的“次”
,而是三点的“?”
。
实际上“?”
在甲骨文中从三点水、两点水共存,用法无别。
《说文解字》:“盗,私利物也。
从?,?欲皿者。”
所以其本义就是偷窃的意思。
《荀子?修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