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玃”
为大猴子,就形似犬,故许慎列之入“犬”
部。
根据《尔雅》和《说文》的解说,“犹”
本是猴一类的动物。
“犹”
与“豫”
合为联绵词“犹豫”
,表示“迟疑不决”
。
犹豫的来源在古代也是说法不一的。
一种说法说“豫”
,是一种古象。
大象行动较为迟缓,做决定时也显得较为谨慎。
而“犹“这”
一种玃属动物,这种动物生性多疑。
它在行动时常常小心谨慎,走走停停,不断观察周围环境,稍有动静就会停下来,表现出迟疑不决的样子。
两个动物合在一起,就是犹豫。
而颜之推老先生(颜回的后代)在《颜氏家训?书证》给了另外一种说法:“《尸子》曰:‘五尺犬为犹。
’《说文解字》云:‘陇西谓犬子为犹。
’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
他说的是狗来来回回等人的样子称之为犹豫。
他的解释虽然“生动有趣”
,可惜望文生义,姑且算是一说吧。
关于犹豫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体现。
《楚辞?离骚》中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这里的
“犹豫”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迟疑。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局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以猛虎的犹豫和骐骥的徘徊来比喻人在关键时刻的迟疑可能会导致不利的后果。
我们接下来说“子”
,象形字。
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子”
字有三种写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