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的异体“辤”
是由繁体“辞”
字分化变形而来的,
“辞”
字左边所从的“??”
与“受”
写法近似,所以在小篆中变形为从受从辛。
《正韵》:“辤,却不受也。”
这里的“辞”
,就表示推辞、拒绝这一种义项,以与本义为“诉讼”
的“辞”
区别。
当时又分化出从辛、台声的“辝”
字,从辛、台声的写法虽然在秦代之后很少使用了,但并没有消失,一直到东汉时期还作为“辤”
的异体在使用,并保持原有构形,楷书写作“辝”
。
“辝”
与“辤”
在简化汉字时都被淘汰,其义项由“辞”
字承担。
而“辞”
的告别、辞退、推托之类意义,实际上也都是需要通过讲究的言辞来实现的行为,依然与“辞”
的造字思维有着逻辑关系。
这里的“辞”
指的就是言辞、话语的意思。
言辞就是指说话的话语,下面的“安定”
比较好理解。
但我要说我们的老祖宗在做解释的时候偷了个懒,给的解释是:“定,安也;安,静也。”
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三字是通用的。
我们回头看看《大学》,就整的完全不会了。
为什么呢?《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不都一样了吗?所以,我们还是要仔细地讲一遍,因为
“定”
和“安”
在中国文化里也是比较重要的字。
我们先从
“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