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村人们完全无法理解:女娃读什么书?
那些个私塾也不肯收她,都说从没有收女弟子的道理。
杨氏为此跑了好几趟县城,最终还是没成,就又带着宁和回来。
大家都以为她放弃了,结果没想到三年后,杨氏再一次带着宁和去往县城,这一次更惊人,她要让宁和去县学读书!
县学,那是什么地方?
是一县之中最好的学府,是朝廷所置的官办之学。
学中生员衣食住行俱都由官府提供,名额极为有限,正式的廪膳生止有二十位,加上增广、附学之类,也不过三十上下。
本地读书人一旦得入了县学,就可以说是从此前程似锦。
杨氏好歹是位举人夫人,她要求见,岐山县县学的教谕自然是要见的。
然而听了她的要求,这教谕乃至几位训导当时都笑了,只觉得荒谬绝伦。
“女子入县学?从未有之,不可为。”
杨氏却很坚定,反驳说:“从未有之并非不能有之。
古时未有文字,若非仓颉造之,诸君何以通文墨?古亦未有百家,若非先贤著书立说,诸君何以明至理?古亦未有人君,尧舜禹始之,若诸君言未有便不可为,又置我赵今上于何地?”
接连三问,问得教谕训导等哑口无言后,杨氏又道:“且当朝律例未禁女子读书,我儿聪慧更甚男儿,为何入不得县学?”
岐山这一任的县学教谕姓姜,年纪不大,刚过而立,听闻此言便道:“哦?更甚男儿?夫人所言可有凭证?”
杨氏便从怀中拿出宁和所作文章数卷,共十来篇收录成册,一同呈上。
教谕颇有些稀奇地展开,入目先赞了句好字。
杨氏说:“我儿自幼习字,三岁能书。
如今年方十岁,已有几分风骨。”
那教谕将文章看完,又传阅诸训导,沉默许久,说了句:“若欲入县学,需经本县童生试。”
又道:“夫人有大见识,定自名门出。”
杨氏道:“出嫁之女,不言本家。”
遂告退而去。
于是十岁的宁和于当年赴岐山县童生试,一举得头名。
此事一出,整个县城轰动。
那姜姓教谕倒也言而有信,真就让宁和入了岐山县县学,成了近年来年纪最小的廪膳生。
最初不是没有人反对,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在县学中就读的县学生们。
——圣贤书香之地,岂容女流之辈踏足?
县学外头闹得沸沸扬扬,作诗写文驳斥有之,大庭广众前唾骂有之。
县学里头更甚,好些学生激愤之下,跑到学府门口静坐以示抗议。
然而姜教谕却始终不曾更改决定,只说自己有言在先不可返悔,又将杨氏一番言论转述众人。
诸生实在无法,只好彼此商议,欲行刁难之举,好叫那女童自己知难而退。
然而十岁的宁和却叫许多人始料未及。
这女童不仅大方而来,对周围诸多异样目光视而不见、窃窃私语充耳不闻,泰然处之。
还能专心于学,每日潜心读书,常与夫子请教,说如鱼得水也不为过。
若遇有人拦路诘问至面前,她则静立而听,听罢一一驳斥,神平气和、言之有物,直叫来者无言以对、败退而去为止。
且自宁和入学,课业之优,每岁逢考必得头名。
长此以往,便渐渐无人再提及她的女子身份。
其实以宁和的能耐,早就可以往州城赴乡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