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大人……难道未曾见过此书?”
王函察觉杜寒惊讶的神情,忙低头窥探其脸色变化,还好对方似毫无察觉仍专注翻书。
“哦,是是是……”
想到明时称呼禁忌,官员厌恶“大人”
之称谓,这并非尊重而是略显不敬之意。
故王函方才出口之时心中顿觉忐忑,深怕杜寒不满。
待见杜寒泰然,方才安心追问:
“我看百户吩咐许铁匠打制的那种铳身样式,和此书所绘图样竟不谋而合,本以为百户也读过此作呢。”
杜寒一边浏览书籍一边询问:“这可就是赵士桢的《神器谱》?”
书中详载各类火器的结构及其制造工艺流程,据其所忆明代唯有《神器谱》具有这般详尽描述。
“百户真可谓知识渊博!
正是赵士桢大作。”
王函竖起大拇指暗暗称赞,同时主动提议:“我处还藏有他其他作品,比如《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及防虏车铳议,若百户感兴趣,不妨让我献给百户细看或者诵读予百户听。”
《神器谱》编写于万历二十六年,开篇是《进器疏》,主体内容分成四部分:《原铳》《图式样》、《打放架势》和《神器杂说》。
书中除了用文字解析火器的来源、功能、优劣、制造工艺与使用技巧之外,还配有大量插图,详尽展示了各种火器的操作流程、构造分解等内容……
王函口若悬河地讲解着,他以为杜寒不识字,于是主动担负起解说的任务。
在当时,识字的军户确实凤毛麟角,王函看到许铁匠制作的枪身时,还以为杜寒参考了《神器谱》里的设计图纸——毕竟书中有丰富的插图,即使不识字也能大概明白意思。
然而王函并非夸夸其谈。
那本书正拿在杜寒手中,而王函竟然能逐字背诵,毫无差错。
“你早年四处漂泊,这些书还一直留着?”
杜寒一边听,一边微笑着问道。
“百户莫笑,我视这些书为性命般珍重,无论流落何方,都随身带着它们。
疲惫时翻开看看,便觉得辛苦也不算什么了。”
杜寒心中暗暗点头:难怪这家伙连举人都考不上,整日研究这些东西,考上才怪呢。
不过,这种人才正是自己最需要的!
一谈起火器相关的话题,王函就仿佛换了个模样,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熟悉每一个细节。
虽然他的一些见解,在轻武器专家杜寒的眼中显得有些偏差,但从时代背景来看,此人的确是一块被埋没的璞玉。
在王函的详细讲解下,杜寒粗略翻阅《神器谱》,发现明代的火器发展程度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
火绳枪(鸟铳)已经成为常见装备,生产技术趋于成熟;同时代先进的鲁密铳也已经开始制造,并在明军中有小规模装备。
令杜寒格外感兴趣的是,书中记载了人力车床的制作与使用方法——可以用来在枪管上钻孔或打磨内壁至光滑状态。
从杜寒的角度看,这个木制车床的设计思路和欧洲的人力拉线机颇为相似,只要稍加改良,就能成为一台不错的人力拉线设备。
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可以用手工加工出简单的线膛枪,技术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这表明明朝在枪械制造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
杜寒分析,明火器效能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原材料和工艺不足,难以打造出高质量的枪管;
第二,发射药效力低下,导致弹丸初速低,使得射程和威力不足,在远距离对抗中无法有效杀伤敌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无公差要求、无规范化的流水作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