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你只能认下来给大哥当牛做马,开口闭口都是大哥仁孝忠信。
大哥心里搞不好还会很变态的嘲笑你软弱无能,而你对大哥只有深深的恐惧。
古人和古人还是有代沟的,别问,问就是历史的教训,时代的阵痛。
由此可见元、明两朝社会环境极差,动辄灭人满门。
同时期的花关索也有类似的桥段……
所以一报还一报,引出了中国人另一个特性就是:在能忍就忍的老实人和忍不下去就杀你全家中,没有任何中间形态。
可能某一天突然想不开就冷静的杀人全家,冷静的斩草除根,泉州灭门案就是一个例子。
不过这种代价极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情达不到下定这个决心的阈值。
但并不代表这种事情没有,灭门惨案还少吗?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当人们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
但这也告诉我们,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降低了,而不是彻底消失了,所以不要把他当做一个玩笑,而是学会去尊重每一个人,避免情况到达这个阈值,因为其产生的后果是每个当事人来说都无法承受的。
这和我们现在的核震慑异曲同工,谢光阴想到。
这就是儒家的仁告诉我们的,要忍。
忍不下去呢?民族历史就会上线,告诉我们斩草要除根,要复仇。
当法律无法为当事人带来正义时,私人报复被视为正当甚至高尚的行为。
儒家拧巴的默许这种行为,孔子嘴上说"
以直报怨"
,却在《礼记·曲礼》里偷偷塞了条"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
孟子一面讲"
恻隐之心"
,一面在《尽心上》默许舜背着杀人犯父亲跑路;
直到程朱理学还要纠结:"
血亲复仇虽不合律,但孝子烈女可入地方志表彰"
——这种既要维护法律权威,又想给伦理留后门的操作,只能说在补儒家的bug吧。
至于古人那更是有着实操
汉代《复仇议》记载,女子赵娥潜伏十年手刃杀父人当街割头后淡定自首,围观群众集体下跪求赦免
《后汉书》写苏不韦挖仇家祖坟鞭尸,被班固评价"
非义所存,谓之烈士不亦宜乎"
。
这种"
以暴制暴得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