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点点头向李继旺问道:“不知道换的东西有哪些?我们主要要换一些粮食,油,盐巴,布料之类的生活物件儿。”
要是换自己不需要的,可不行啊。
“呵呵,许兄弟,这你就放心吧,换的东西,可以提前一次交易的时候招呼一声,这些都没有问题。”
李继兴笑着打消着许三的顾虑。
“那行,没问题。
我明个儿就去和其他的人说一声。”
没了顾虑,这件事就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许三高兴的拍板到。
四人又商量了好了每隔10日,在距离河西村一个时辰脚程的迎松坡进行交易。
四人聊了有一个时辰,晌午早已经过了,许三留三人下来吃饭。
三人也将带来的干粮拿了出来,热了一下,许三婆娘又煮了一盆兔肉蘑菇,炒了两盘野菜。
很丰盛的一顿饭了。
吃完饭已经未时,想着回程还需两个时辰,刘老二带着李继旺和李继兴告别了许三,就匆匆的下山去了。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酉时,天刚刚擦黑,李继旺和李继兴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将今天事情和家人描述了一番。
李家一家人都很高兴能敲定买卖,要是能做下去,就能挣到钱,就有好日子过了啊。
☆、第23章
自前几天大儿子和二儿子去山里和山民将换货的买卖谈妥了之后,又留了两日将家里田里的肥料都撒下去,家里暂时农活也没啥了,三个儿子带着侄子,四人一道又去了常怀码头。
王氏这几天心情很是畅快,走路都带风似的。
其实不止王氏,家里的老老小小心情都很好,只是王氏尤为高兴罢了。
早上吃完了早饭之后,一家人散了,各自干自个的事儿,家里几个女人们开始将布料自拿出来忙碌起来。
屋外天气正好,索性就都来到屋檐下的廊上做活了。
想到后日要缝集市,趁着这两天再多做一些,顺便去找田掌柜问问寄卖的衣服怎么样了。
几人裁剪的裁剪,缝制的缝制,穿线的穿线,忙的很是起劲儿。
晌午老爷子从外面儿回来了,告诉老伴儿盖房子的人手已经找好了。
河对面的河东村的郭大壮就是专门帮人起屋修墙的,已经和人谈好了价钱,房梁和墙体的木材家里前两年在南山上伐了一些已经备好,人力和其他材料都是对方的,家里只需要管晌午一顿饭。
李家是逃难来的,河西村是没有宗亲的,否则盖房子这样的大事,肯定有人来帮忙的。
老爷子又考虑到几个儿子在码头上干活,一天的工钱也不少,比起房的小工多了多,合计一下觉得还是全包给郭大壮合算。
王氏仔细算了一下,眼下家里手头也有20多两银子,北面儿三间屋子都拆了重新建,准备起三间半青砖瓦房应是够的。
说干就干,也不犹豫,估摸着算了一下,一个月的工期要准备哪些食材。
九月初一早上一大早,李家一家人都起来了,各个脸上喜色难掩,今天可是自家新房动土的日子。
李明锦和李明辉正逢沐休在家,也早早的起来准备帮忙。
自昨晚回到家,就听到娘婶婶几个人在说盖房子的事情,据说是盖半青砖的,地基用山上的碎石头垫,下半墙用青砖,上半墙用实木,屋顶铺青瓦。
李明锦在脑子里边想象了一下房子的成像,应该很不错的,能起青砖房,虽然是一半青砖,但是在这乡下也代表了生活上升了一个层次,怪不得家里人都很兴奋。
晋朝的风俗,动土开工讲究要用六畜之首的猪头祭祀的。
辰时正中,李家的门外放起了鞭炮,郭大壮带着手下的小工在摆好猪头和瓜果,酒水的香案前拜了三拜,因着老爷子怕几个儿子耽误活计,就去了封信没放回来,这回祭祀就带着三个孙子拜了拜。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郭大壮就带着工人们开始拆北面的旧房子了。
李大贵带着赵氏和儿媳妇刘氏一早也过来帮忙了。
李家的几个媳妇,就只有林氏和刘氏是当地人,刘氏到底隔了一层,暂且不说,林氏的娘家倒是过来了一趟,李家现下还没分家,这盖新房子,也是跟自家女儿有大关系的。
林氏的老娘周氏不无感慨,真是没想到这才几年,当年村里逃难来的李家人现下竟能盖青砖瓦房了,更不要说还送了两个孙子去了学堂,这日子过的真是让人眼红的紧。
河西村的人早就在嘀咕李家挣大钱的事儿,这也难怪,李家去集市上卖成衣的事儿,村里人都知道,只是想到都是手面活,挣上大钱确也不易,而后又想到李家几个儿子都在常怀做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