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和珅其人,自从刘墉救了他,把他带到京城咸安宫官学读书开始,和珅的运气就开始暴升。
乾隆三十二年,由于得到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英廉将孙女冯氏嫁予和珅。
这便是和珅平步青云的开始。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爵位。
次年,他虽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举,但在乾隆三十七年,却被授上虞备用处三等侍卫,后调至鸾仪卫充当侍卫。
乾隆四十年,和珅擢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正蓝旗副都统。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任户部右侍郎;二月,任军机大臣;四月,兼任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享有紫禁城骑马特权。
他善于理财,总能在繁杂的财政事务中找到开源节流的办法,为乾隆解决了诸多国库亏空的难题,因此深得乾隆赏识,屡屡被破格提拔。
在处理政务时,和珅展现出了惊人的办事能力,无论是协调各方关系,还是执行乾隆的旨意,都能做到滴水不漏。
再加上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在处理一些涉及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时,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和刘墉的长谈,和珅更加明确了目标,也更加尊重刘墉的为人处事。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擢升内阁学士后,任职南书房。
这南书房大伙都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那么到底南书房是个什么场所,有什么作用呢?
南书房是清代宫廷的权力枢纽,它建在乾清宫西南。
别看它看似普通,却在清代历史上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南书房最初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所以也被叫做南斋。
到了康熙十六年,这里迎来了重大转变,摇身一变成了御用秘书机构,更是历史上首个以书房为名设立的中枢辅政内廷机构。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有着深远考量。
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较大,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康熙帝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南书房当成了自己的亲信顾问机构,让它来削弱那两大机构的权力,好把大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南书房的作用十分多元。
它承担着机要秘书的工作,皇帝的诏书、谕旨很多都在这里诞生。
皇帝身边需要随时有人能提供经史、文化、政治、民生等各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南书房的官员们就肩负起了“备顾问”
的职责。
同时,这里也是康熙学习和发扬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场所,通过与汉族士大夫在南书房的密切交流,有效缓解了满汉民族间的冲突和对立。
而且,南书房还是康熙的“储才之要地”
,不少清初着名的文人学者都被网罗于此,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南书房任职的官员,被称作“南书房行走”
。
他们的品级差异很大,从七品的中书,到一品的大学士都有。
这些官员的职责也很繁杂,除了前面提到的备顾问、起草诏令,还得陪着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赏析书画,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
在文化建设上,他们也贡献颇大,参与编订了《御制乐律》《算法》《康熙字典》等各类书籍,还充任《鉴古辑览》《皇舆表》总裁,修纂《圣训》《方略》《一统志》等。
可以说,南书房虽小,却在清代的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见证了无数的宫廷风云与历史变迁。
以此看来,刘墉以从二品内阁学士的身份,进入了乾隆时期的权力中心。
在南书房中,于敏中这位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早已是南书房的“常客”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