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不知不觉,已到了一处小镇。
镇口的茶摊前,刘墉示意停车休息。
“咱们在此歇歇脚,打听打听江南的情况。”
刘墉说道。
三人坐下,要了几杯茶。
刚要端起茶杯喝茶,却听得一声“足下可是刘墉刘崇如?”
说话的人带着一口江苏口音。
我们抬头一看,一个书生打扮,年龄大概在六十岁左右的读书人看着刘墉。
“正是在下,先生是?”
刘墉反问道。
“哈哈!
闻听刘墉身材伟岸,相貌堂堂,果真不假,只是有点……”
来人停了一下继续说道,“美中不足的只是有点罗锅。”
“我与先生素不相识,不知先生为何无缘无故地讥讽于我?”
刘墉有点不高兴了。
“哦——,在下郑燮便是,曾闻刘大人大比让贤,深得天下举子赞誉。
老夫敬仰尔!”
这个郑燮脸上带着一股让人难以捉摸的笑意。
“哦——!
原来是‘难得糊涂’的板桥老先生啊!
失敬失敬!
坐!”
刘墉抱拳拱手施了一礼。
这位是谁呢?不用我说,我想大伙已经猜到了。
这位就是,为了自己一身能够流芳百世的清风傲骨,做了一辈子县令却不愿意升官、不愿意为更多百姓谋福祉的江南四君子之一的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的一生可算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一生,又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示于人。
郑板桥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颇为严苛,家道已然中落。
三岁时,生母的离去让他的世界缺失了一份温暖,而十四岁时,继母也撒手人寰,幸得乳母费氏如母亲般悉心照料,才让他的童年不至于太过孤苦。
自幼,他便跟随父亲踏上求学之路,在书海之中努力汲取知识,十六岁时,师从陆种园学习填词,而后在康熙五十二年成功考取秀才,开启了他在知识领域的进阶之旅。
时光流转,康熙六十一年,父亲的去世成为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为了生计,他前往扬州,从此开启了卖画生涯,在卖画的间隙,他还不忘游历四方,尽情领略世间的风土人情。
之后,他在求学之路上继续奋进,雍正五年客居通州,并在扬州天宁寺潜心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雍正十年中得举人,又于乾隆元年高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这无疑是他仕途的光明起点。
乾隆七年,郑板桥走入官场,出任范县县令。
在任期间,他心系百姓,重视农桑之事,常常深入民间,去体察百姓的生活疾苦。
乾隆十一年,他调任潍县。
恰逢此地遭遇大饥荒,郑板桥毫不犹豫地开仓赈贷,还大兴工役以救灾民,由于他的善举与担当,让当地百姓非常感激。
如今仍为山东莱州府潍县县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