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上文书说道,刘墉在翰林院经历诸多,从庶吉士兼编修之职,以其才华与品德备受赞誉。
其于翰林院内,埋首书海,精研经史,所撰文章常引众人赞叹,为一众同僚视为楷模。
一日,军机处领班傅恒傅中堂来到翰林院找到刘墉,问询准噶尔汗国之事。
彼时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屋内书卷之上,刘墉见傅恒前来,赶忙起身相迎。
傅恒面色凝重,开门见山提及准噶尔汗国犯境之患,刘墉微微沉思,便将心中所思一一道来。
他剖析准噶尔汗国形势,言其虽骑兵剽悍,然内部矛盾纷争不断,并非坚不可摧。
且其近年多行不义,于西域已失民心,周边部落亦受其欺凌,若清军征伐,此些部落有望成为助力。
又论及应对之策,可先以安抚之策麻痹敌方,暗中集结兵力,同时于边境屯田积粮,以驼队、马队分路运输补给,如此可保大军后勤无虞。
傅恒听后,眼中光芒渐盛,大为赞赏,直呼刘墉有经世之才。
几日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乾隆帝高坐龙椅,面色沉毅,“准噶尔汗国屡屡犯我边境,杀我子民,此患不除,朕心难安。
朕意兴兵征伐,众爱卿意下如何?”
话语落下,朝堂顿时如炸开了锅。
文武百官在下面“嘁嘁窃窃”
地一通议论。
这时,一位年过花甲户部右侍郎袁福生颤巍巍出列道:“陛下,准噶尔地处偏远,其地荒漠广袤,我大军远征,粮草补给艰难,且其骑兵剽悍,胜负实难预料,望陛下三思啊。”
百官点头称是,皆面露忧色,似已预见大军出征之艰难险阻。
又有一位户部大臣出班附和道:“陛下,兵戈一起,耗费国库无数,天下百姓亦会受兵灾之苦,不如再遣使者议和,许以重利,或可暂息干戈。”
百官也点头称是,朝堂之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傅恒听着这些言论,眉头微皱,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所言,虽有几分道理,然实则是畏敌之见。
准噶尔汗国,自康熙朝起便不安分,经雍正朝至今,愈发张狂。
其骑兵虽勇,然我大清之师亦非弱旅。
且刘墉曾言,其内部亦有矛盾纷争,并非铁板一块。
若我大军压境,其周边部落,因不堪其长期欺凌,必有望风来投者,此乃天赐良机。
再者,于粮草补给,我朝可于边境屯田积粮,同时,以驼队、马队分路运输,可保无虞。”
说完,又是一片嘈杂之声,有官员轻声议论“嗯!
傅中堂说的有理!”
“这要是不管,我大清威严何在!”
这时,一位兵部侍郎左峰从人群站出说道:“中堂大人,即便如此,那准噶尔火器犀利,我军若强攻,伤亡必重。
该如何是好?”
一句话,这乾清宫内又是一片沉静,众人皆将目光投向傅恒,看他如何应对此棘手难题。
傅恒笑道:“左大人勿忧。
我朝近年来火器制造亦有长足进步,可先以火炮远距离轰击,破其防御,再以骑兵步兵配合推进,定能克敌。
且刘墉提议,先以安抚之策麻痹之,暗中增兵,此乃万全之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