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痹症,意指气血痹阻不通所引起的病症,其症状可能涉及多个脏腑系统。
在这里,“心痹”
更多地是描述了一种由于气滞血瘀而导致的心胸不适、气血不畅的状态。
它可能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体内气血的失衡与痹阻。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心痹这一中医病症的复杂成因。
首先,我们来逐一解析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外疾”
,在中医理论中,通常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
这些外界因素,如同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时刻考验着人体的防御机制。
一旦人体正气不足,或防御出现漏洞,这些外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引发疾病。
“思虑而心虚”
。
这里的“思虑”
,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包括思考、担忧、忧虑等。
适度的思虑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但过度思虑则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这里的“心虚”
,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心脏虚弱,而是指心神不宁、情志内伤等更深层次的心理状态。
当人的思虑过度时,心神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滋养,就会导致心虚。
心虚状态下,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
因此,“故邪从之”
这一结论便水到渠成了。
当人体处于心虚状态时,原本能够抵御外邪的正气变得虚弱,外邪便有机可乘,侵入人体并引发疾病。
在心痹的案例中,这种外邪的侵袭往往与心虚状态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
这一描述,涉及到了中医对于脉象及病理机制的独特认识。
白脉,在中医经典文献中,有时特指人体的经络系统,尤其是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的部分,但在此处,结合后文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与肺脏功能及气血状况相关的脉象表现。
“喘而浮”
,意味着脉象表现出喘促而浮动的特点。
喘促,可能暗示着气息的不稳,与肺脏功能异常有关;浮动,则通常表示气血向外发散,或正气外泄,或是邪气上扰。
这种脉象往往提示着上焦(心肺)的病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
,进一步阐述了肺痹的病理机制。
上虚,指的是心肺部位的气血虚弱;下实,则可能是指肝肾等下部脏腑功能相对亢盛,或是气血郁滞于下。
这种上下的失衡,往往导致气机不畅,积气于胸中,进而出现惊悸等症状。
积气在胸中,不仅影响肺脏的呼吸功能,还可能导致心神不宁。
“名曰肺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