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信的最末,又将玉嬛的安危郑重嘱托了一遍。
他已调入东宫,虽资历尚浅,因办事稳妥,加之跟太子性情相投,便格外得器重,与太子詹事几乎不相上下。
这封信寄出去,韩林必会照办,他又怕出岔子,将先前寻来保护玉嬛的那几人派往灵州照应。
虽如此安排,到底相隔千里,鞭长莫及。
梁靖哪会再让此事耽搁下去,当即与太子计议,筹划尽早动手。
而后又以祖父身体不适为由,火速回了趟魏州,说服武安侯爷假托病重,暂且把身在灵州的堂兄召回来——前世两虎相斗,梁元辅派了长子去灵州照应,暗中协助,梁靖是知道的。
如今既打算拼死一搏,自须将武安侯府从中摘出来。
如是忙碌一阵,到二月中旬,灵州那边便有了动静。
……
有玉嬛洞悉内情,在旁协助,韩林很快便摸清了徐德明的底细,而后以动制动,迫得徐德明阵脚稍乱,露出不少破绽。
随后,将这些事尽数捅到了都督李辅跟前。
李辅虽上了年纪,却仍景明帝帝信重,有极坚毅的忠君报国之心。
见韩林将线索证据都摆到面前,哪能不怒?一面派了两位亲信暗中查证,一面便格外盯着徐德明的动静,恰巧那边被韩林逼得露了马脚,当即捉个现行。
——结党营私、谋夺军权,这在永王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在李辅而言,却已是大逆不道的心思。
随即,这位老将便具本陈奏,将这些事都报到了景明帝那里。
景明帝坐镇朝堂,哪能不知道两个儿子夺嫡时的诸般的心思?君臣这么些年,他对李辅那根直肠子也算是知根知底,虽恼怒于永王大胆的行径,却也怕里面有猫腻,便派亲信前往暗访。
这一查,桩桩件件,俱是实打实的事,证据确凿。
这些奉密令行事的钦差还没走远,徐德明便察觉不对,辗转探到风声后,彻底慌了。
结党营私、谋夺军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罪名,哪怕他尚未做出太多有损朝廷的事,追究起来,革职问罪是跑不掉的,没准还需吃十几年牢饭,或是发配苦寒之地服役,再无翻身之日。
原本是想搭着萧相的船挣一身富贵,谁知事没办成,却落得这么个罪名,徐德明心神不宁地想了半日,觉得事已至此,以萧相那行事,未必真的会尽力保他。
若老实认栽,不止挣不到前途,下半生还得背着罪名穷苦度日。
他心里惊慌,苦思出路,便在此时,有人给他指了条富贵险中求的路——
投匪。
这当然不是没名没姓地投匪,而是明目张胆地去做,要惊动朝堂。
如今世道虽还算太平,但世家势大,盘剥百姓,却已是各地习以为常的事。
老百姓有温顺的,亦有生而悍勇的,似灵州这等地方,因临近边塞民风粗犷,加之气候颇为干冷,不似别处富庶安逸,吃苦的百姓太多,便格外难管束。
等世家盘剥得愈来愈厉害,官服赋税日重,许多人便愤而投匪,混口饭吃。
久而久之,流匪们拉帮结派,有了数处匪窝。
这些土匪们虽说装备不似军中器械精良,却都好勇斗狠,又不像军中纲纪严明,行事便格外猖狂。
官府数次剿匪都无功而返,反而纵得土匪声势日盛,大有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的架势。
若徐德明带着部下精锐投匪,将几处匪窝勾结起来闹事,只要能扛过官服剿匪的军队,朝廷必定会有所忌惮。
届时,朝廷无力剿匪,又怕百姓跟着闹事动乱,必会行招安之策,将闹事的匪首们召回去做官,重新做个相安无事的局面。
这样的事,以前也有过许多先例,只要徐德明找朝堂故旧这般提议,事情必定能办成。
如此一来,徐德明不止无需问罪,还能保住富贵,再谋出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