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而这个时候,孔成安也非常恰到好处地接过了话题,并顺势把幕布上投影出的内容切换到了他所负责的风洞测试部分:
“刚才跟杨总还有老林的交流中已经说过不少了,所以我就略过前面的情况介绍部分,直接从第二节继续……”
“关于增加一个安定面的设想,我们也在涪城那边进行了验证,主要是考虑在主翼末端根部下方设置一个或一组腹鳍,这当然是相当常规的方案,但我们在测试过程中还是现了一些意外的结论……”
一年前的方案选型已经确定了鸭翼+大三角翼的基础布局,如今进入到真正的设计阶段之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反而是飞机上的一些细枝末节。
尤其对于新一代战斗机来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成为决定一个型号成败的关键。
孔成安说着站起身,单独从旁边的包里掏出几张照片,一一排开放到会议桌中央的另一台扫描投影仪上。
因为会议准备比较仓促,所以材料里面的图片都是黑白打印的,一些简单的图表还好,但太复杂的东西实在是看不清楚。
“各位请看,我们初步选择了六种特征方案,也就是各自单双配置的梯形鳍、弧形鳍和细长弧形鳍,再分别设置不同的安装位置和内反角,当然出于隐身性能考虑,鳍片设计均不带有翼刀,而是采用干净构型……”
说到这里,他用眼角余光看向了对面的林济洪。
可以看出,在听到最后一段话之后,后者的面色终于缓和下来一些。
“这些方案对于横航向稳定性的改善能力,以及在极限条件下的抗尾旋性能都基本符合我们过去得出的定性经验,以带有约3o°外反角的双梯形鳍为最佳,具体数据在资料的95-11o页之间,我就不过多赘述。”
“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当我们把这个方案的尾鳍与微向上内收的机身尾段结合起来之后,现在一定迎角范围内有着相当明显的减阻效果,尤其是在高亚音到跨音范围内……”
“初步推测的原理为,当气流流经机身尾段时,由于此处存在一定上翘角,气流容易产生分离,而设计恰当的双腹鳍,可以在机身尾段形成气流加通道,减缓减轻机身尾段的气流分离,从而达到减阻的效果。”
“当然,这一推断并非最终结论,关于此现象的本质,后续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或许还需要一些理论层面的帮助,但如果能妥善加以利用,那么可以有效降低实现音巡航的难度,而且考虑到这一减阻效应是出现在后缘襟副翼附近,还可以显著改善飞机的操纵性能……”
对于一架工作在正常性能区间内的飞机而言,“突破音”
这个过程往往要比“保持音”
更难。
所以诸如eF2ooo还有苏35等一部分三代半战机,有些时候会宣传自己具备“部分”
的音巡航能力,也就是在加力状态下突破音障,然后关闭加力维持音飞行。
虽然在涡扇1og预期可以赶上工期的情况下,华夏四代机当然不需要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但同时降低阻力和稳定性,无疑大大有利于飞机飞行品质的改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