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长江书屋】地址:https://www.cjshuwu.com
像海蛎子和海肠这样的海产品,在沿海一带太过普遍,而且吃的人不多,所以很少人收购。
即使偶尔遇到收购的,价格也很难上去。
不过,珍馐楼给的收购价格比市面上要高上一些:海蛎子十文一斤,海肠子二十文一斤。
虽然海肠子的价格比同仁堂收购的时候低了不少,但药店收购只是一时的,而珍馐楼是一年四季都收购的。
这个消息传出以后,余家老宅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是来打听关于海蛎子和海肠收购情况和价格的。
在余海这得到可靠消息后,东山村的村民们无论老少,都纷纷出动。
挖海肠的挖海肠,捡海蛎子的捡海蛎子。
大海对人们的馈赠是无私的,每逢退潮,人们涌向海滩,涨潮时刻回来。
哪怕是夜里退潮,也会有人拎着灯笼,彻夜奋战的。
只要你肯干,就一定会有收获。
一个成年人,一天至少能挖十来斤海肠子,老弱妇孺也能收获好几斤海蛎子。
这么算来,东山村每家每户,只要有人手肯出力,一天几百文绝对没问题。
海蛎子和海肠子源源不断地收购上来,光余海经手的海产品,就有上千斤。
这些海产品都被运进了码头的作坊中,调料作坊里的员工,都是签了死契的周家奴仆。
无论蚝油还是味精,配方都要绝对保密,核心人员必须是几代都伺候周家的世仆。
从家仆中精挑细选了五十人进作坊,面对源源不绝的订单,人员上还是有些紧张。
尤其是处理沙虫,很是费人工。
于是周三少又定下新的收购规矩,但凡处理好的海蛎子和海肠,收购的价格要高上一倍。
当然,海产品必须保证新鲜。
村民们最不缺的是什么?那就是人工和时间了。
海蛎子还好,去掉壳以后,也没多少赚头。
而海肠子去沙后重量没减轻多少,价格却比猪肉还贵,就是费再多的时间,村民们也愿意。
一时之间,余海几乎忙不过来。
处理过的,和没处理的,都要分开称重和结算,也必须分开盛放。
余家院子里种了满院的蔬菜,为了不让来出售海产品的父老乡亲祸害了自家园子,余海特地在院墙西边,搭了个木头棚子,专门用来收购海产品。
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让余航跟着帮忙。
父子俩忙得团团转,勉强能应付过来。
余海自从知道调味料作坊有自家闺女的股份,对收购海产品把关很严。
尤其是处理过的沙虫,沙子清理得不干净的不收;海产不新鲜的不收;弄虚作假,在里面掺水增加重量的不收……虽然也得罪了一些想占便宜的人,在村里的口碑还是不错的。
张氏这些天,无论走到哪里,满眼满耳都是:谁谁家卖海产一天得多少多少钱;谁谁家不到十天,就把欠了好几年的饥荒给还上了;谁谁家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都能吃上肉了……老太太的心,开始浮动了。
当然,找老宅那边的茬,是行不通的。
那个钦差大人现在就住在以前老赵家的房子,一天三顿都是在余家老宅吃的。
有这么尊大佛在,再给张氏三个胆子,她也不敢过去找晦气。
可她们家中,老余头父子每天都要出海的。
于是,她就把心思打在李氏和余黑子身上。
余黑子天天跑码头跑得勤,一文钱都不带回来,张氏早就有意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